我區舉行古樹茶推廣研討會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4月20日,我區舉行古樹茶推廣研討會,來自重慶市古樹茶研究院的專家學者、重慶市茶產業協會經銷商、重慶金山湖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等30余人參會。   研討會上,重慶市古樹茶研究院名譽院長劉勤晉向與會人員分享“世界人工種茶起源地初考”,重點就古樹茶的歷史背景、金佛山沿線發現情況、古樹茶利用價值等進行詳細講解。據了解,劉勤晉是西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農業部評選出的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重慶市首屆茶學學科帶頭人。劉勤晉長期從事茶學專業的科研教學工作,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帶領學生到南川開展古樹茶生態環境和形態學調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特色產品加工、茶葉深加工與綜合利用以及茶文化,在古樹茶推廣上有獨到見解。   隨后,重慶市古樹茶研究院院長梁國魯就古樹茶選種育種情況進行分析講解。目前該研究院在南川找到古樹茶品種分為金佛山古樹茶、柏枝山古樹茶等三種,通過現有品種精選研究出古樹茶優良品種,讓古樹茶的品種更加優良、發展更加穩定。   “古樹茶香味濃厚,是紅茶中的佼佼者。”“熱茶香氣回甘,涼茶不苦不澀。”“茶耐泡、湯色清透。”……研討會后,參會人員通過“盲評”的方式選出“最喜歡的紅茶”,現場由茶藝師分別泡出來自我國各個地區的紅茶,參會人員一一品嘗,選出自己喜愛的紅茶品種,最終古樹茶以得票數最高成為大家喜歡的紅茶品種。

2022-04-22

谷雨至 百谷生

        ▲谷雨時節,大觀鎮鐵橋村現代農業綜試基地,村民正在移栽優質稻新品種。 蔣小波 攝        ▲谷雨時節,福壽鎮大石壩村6組,當地村民正忙著耕田、施肥、插秧。 特約通訊員 李在華 攝        谷雨時節正值制茶高峰期,村民在大觀鎮鐵橋村大坡茶園采茶,為加工廠供應茶葉鮮葉。周小順 攝   4月20日,谷雨時節來臨,我區各地村民搶抓農時加緊春耕春種工作,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2022-04-21

谷雨至農事忙

        4月19日,南城街道清泉社區居民在田間勞作。   4月20日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谷雨后,氣溫升高,晝晴夜雨天氣增多,田間農作物迎來了最佳生長時節,我區田間地頭處處是農民勞作的身影,他們搶抓“春雨貴如油”天氣,不誤農時管理玉米、栽插水稻。   瞿明斌 攝

2022-04-20

“老蜂農”辜建明的新生活

     ■ 記者 黎明   4月13日,大有鎮水源村7組蜂農辜建明正在查看自己養殖的中蜂。只見幾十個蜂箱安放在房前屋后的樹林中,每個蜂箱前,蜜蜂不斷飛進飛出,辜建明臉上滿是專注。   “我們水源村蜜源豐富,早春有野桂花、野櫻桃、燈臺樹、桐花、刺泡等,夏天有黃柏、漆樹,秋天有刺龍泡、五倍子、玄參……花的種類多,產的蜂蜜質量好,不愁賣。”辜建明介紹。   今年59歲的辜建明,是從父親手里接過蜜蜂養殖的接力棒。   “從小就喜歡養蜜蜂,以前是小打小鬧的老式養蜂,現在是規模化的新式養蜂,把養蜂發展成了產業。我以前對養蜂一知半解,全靠區畜牧獸醫漁業中心舉辦的技術培訓,讓我掌握了養殖技術。”辜建明說。他原來是用老蜂桶養殖,最多19桶。2008年開始,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采用新式蜂箱養蜂,并運用分蜂技術,蜂群從過去的40多群增加到現在的120群。   養蜂多年,辜建明通過自身努力和摸索,有了自己的一套養殖方法,他也成為當地有名的養蜂“土專家”。   “中蜂養殖技術性很強,技術不到位,就很容易讓蜜蜂逃跑或造成蜜蜂死亡。村里只要是想養蜂的找我學技術,我都會毫不保留地教他們。”辜建明說。   如今,辜建明成立了甘美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他說,現在每公斤蜂蜜能賣到240元,一年收割500公斤左右,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也越來越好。   辜建明是我區大力發展中蜂養殖的受益者之一。近年來,我區大力發展中蜂養殖,采取送蜂箱、送技術的形式,促進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區有蜂農4390戶,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戶50戶,純收入上10萬元的養蜂戶達60多戶。

2022-04-15

春暖農事忙

        興隆鎮金禾村村民在栽插水稻。        石溪鎮鹽井村村民在栽種田坎玉米。        興隆鎮金花村村民在采摘白茶。   暮春時節,天氣晴好,我區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處處是農民勞作的身影,他們搶抓“春雨貴如油”天氣,采茶、挖土、插秧等,不誤農時開展春耕生產,為全年糧食增產增收夯實基礎。   瞿明斌 攝

2022-04-13

區供銷社開展春耕農資打假行動

     南川網訊(記者 陳蕗穎)當前正值春耕生產的關鍵時期,區供銷社聯合區農業農村委開展春耕農資打假行動,保障農資供應和農資產品質量安全,規范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凈化農資市場環境。   專項行動中,檢查人員深入各鄉鎮農資經營網點,通過查看銷售商進貨單、現場抽查等方式,重點對種子、農藥、化肥等春耕備耕農用物資,以及農資經營單位是否存在無照經營和超范圍經營,農資標簽是否規范,是否存在銷售過期、變質、失效以及國家禁用農資產品,是否依法建立進銷貨臺賬等違法行為進行了檢查,保障農民春耕生產不受損害。   同時,對供銷系統農資經營企業和基層供銷社開展督導,提高防范“三無”農資的意識,強化農資供應源頭治理,并向銷售網點經營人員宣傳有關法律法規,講解農資識假辨假與依法維權等知識。

2022-04-13

非法電魚4.3公斤 生態補償4000元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近日,市民趙某、蘇某、吳某三人在龍巖河干流增殖放流價值4177元的成魚和幼魚,以此對破壞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   事情還得從去年7月說起。去年7月31日晚上10時至次日凌晨,趙某、蘇某、吳某三人攜帶自制電魚工具前往東城街道三秀社區附近的龍巖河干流,通過電魚得到野生魚類若干,后被附近居民舉報。   經區公安局立案偵查后,確認居民舉報屬實,三人當晚捕獲小白魚2.9公斤、鯽魚0.9公斤、黃辣丁0.1公斤、鰱魚0.1公斤、泥鰍0.3公斤,總計捕獲野生魚類4.3公斤。   據了解,龍巖河干流是重慶市公布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河流,長江十年禁漁期間,禁止在河流內捕撈野生魚類,一經發現將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處罰。   隨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指派專家,對趙某、蘇某、吳某三人在龍巖河干流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建議采取在電捕水域直接放流價值4177元的魚類,對受損水體進行修復,其中,成魚487元、幼魚3690元。   經區公安局、區人民檢察院、區農業行政執法支隊等相關單位和部門認定,三人非法電魚的行為,對魚類資源造成破壞,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依法追究生態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在非法捕撈水域通過增殖放流方式對水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區農業行政執法支隊提醒,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是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舉措,在此期間,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2022-04-12

農田種滿 “致富花”

       4月10日,南平鎮石慶村美賢蔬菜合作社,菜農正在運輸采摘的花菜。近年來,該村立足實際,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栽種花菜、白菜、西紅柿、茄子等各類蔬菜50畝,吸納20名村民就近就業,帶動村民增收。   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2022-04-12

區科協:蜂農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蜂農在現場進行養蜂技術交流。記者 聶靈靈 攝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近日,區科協在大觀鎮龍川村舉行鄉村振興本土人才培訓暨養蜂實用技術培訓,我區養蜂技術人員、合作社成員、養殖大戶、村民等參加培訓。   培訓現場,養蜂技術人員結合蜂場春繁管理要點進行講解,重點對春繁場地選擇、蜂群春繁飼料、蜂群適當保溫、培育蜂王等方面進行了講解。   “蜂王如何培育得更好?”“蜜蜂頭朝內是什么情況?”“蜜蜂飛逃的誘因是什么?”……培訓中,蜂農提出自己的疑問,技術人員一一解答,大家也紛紛結合自己的養蜂經驗進行探討。   據了解,區科協以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鄉村振興書記工作室、科普示范基地為載體,聚焦大觀片區、金山湖片區等鄉村振興示范村鎮,圍繞中藥材、方竹筍、茶葉、中華蜜蜂、優質稻和藍莓等產業,整合市級有關學會、區農學會、區養蜂協會等重要科技力量,采取制定培訓計劃、編制培訓課程、推進技術培訓、搭建交流平臺等措施,用3年時間打造2個以上科技培訓基地和多個特色產業教學示范點,全面培養鄉村振興本土科技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據悉,該培訓以課堂理論學習和田間實際操作兩種方式進行,并建立科技專家與本土科技人才微信交流群,便于大家及時交流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022-04-11

春水盈盈好肥田

       農諺曰:春雨貴如油。清明過后雨水天氣增多,石溪鎮鹽井村村民搶抓時節耕地整田,為水稻栽插提前蓄水肥田。蓄水后的鹽井梯田銀光閃閃、波光粼粼,猶如一幅山水畫卷,美不勝收。瞿明斌 攝

2022-04-11

我區蜂蜜產值達1.8億元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近日,南城街道雙河場村蜂農秦興懷正在管理自己的蜂群。每年,秦興懷賣蜂蜜的收入在15萬元左右。他告訴記者,這個春季,金佛山地區蜜源豐沛,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據了解,目前我區飼養中蜂13.5萬群,蜂產品年產量1500噸,產值達1.8億元,成為我區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區畜牧獸醫漁業中心高級畜牧師姚福吉介紹,我區中蜂飼養主要分布于頭渡、德隆、三泉、水江等鄉鎮,區內蜜源植物2000余種,其中玄參和玉簪花在全國種植面積第一,豐富的藥用蜜源釀造出的特色產品“金佛山藥蜜”,很受消費者歡迎,具備發展中蜂養殖和生產特種藥用蜜的良好生態條件。   近年來,我區將中蜂養殖作為一大特色產業進行打造,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7年建立重慶市級“中華蜜蜂保護區”,同年被中國養蜂學會授予“中華蜜蜂之鄉”;2008年我區建立了“中國養蜂學會中華蜜蜂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地”,金佛山中蜂蜜實現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舉辦了重慶市首屆“金佛山中蜂文化論壇”;2011年3月,南川金佛山中華蜜蜂注冊了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同年成為國家蜂產業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示范縣;2012年舉辦了首屆中華蜜蜂產業發展論壇(中國西部)暨重慶市蜜蜂文化節。   目前,我區有蜂農4390戶,其中有100群以上中蜂大戶50戶,純收入上10萬元的養蜂戶達60多戶。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46個,蜜蜂家庭農場172個,蜂農組織化程度大幅提升。同時,科學養蜂也在蜂農中形成風氣,我區發放養蜂證637個,養蜂初級工10人。蜂農夏和全獲得“亞洲優秀蜂農”,廣英福、唐洪獲得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金佛山藥蜜’很受游客歡迎,價格幾乎是每年都在漲。”姚福吉介紹,中蜂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優質蜂產品,更大的貢獻是為農作物授粉,是山區農戶增收致富新的增長點。

2022-04-11

田間地頭的安全課堂

        民警為采茶工講解安全知識。 記者 聶靈靈 攝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大姐,上班不能坐無牌無證的摩托車喲。”近日,興隆派出所民警走進白茶基地為采茶工講解疫情防控、道路交通、電信詐騙等安全知識。   隨著采茶季的到來,當地村民紛紛前往茶葉基地務工,僅興隆白茶基地每天的采茶工就有200余人,因用工需求量大,基地從南平、南城、木涼等毗鄰鄉鎮(街道)招聘采茶工。“經過走訪了解,采茶工大多年紀偏大,留守婦女、老人居多,這部分人群對疫情防控知識、道路交通安全、電信詐騙等信息了解不足,結合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把安全知識宣傳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興隆派出所所長張長宇介紹。   當天中午,正值該基地收購茶葉的時間。在收購現場,派出所民警結合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跟采茶工拉起家常,“你們是怎么到基地上班的?”“坐別人的摩托車。”“騎自行車。”“跟著基地的車輛一起過來。”……民警提醒采茶工,上下班途中不能乘坐無牌無證的車輛,如果乘坐摩托車要戴好頭盔做好安全防護,遇上駕駛人員喝酒后一定要勸告他們酒后不開車,任何威脅道路交通安全的行為都可以向當地派出所舉報,道路交通安全人人有責。   “這段時間你們天天來采茶,收入也提高了,錢拿到該怎么辦?”面對民警的提問,村民熱情地回答著,“銀行存起。”“買點雞鴨回去喂。”“回去修房子。”民警接著說:“自己用了就好,千萬不要被別人騙走了。”隨后民警結合村民生活中容易出現的電信詐騙,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向大家普及了如何防止電信詐騙、遇上電信詐騙該怎么辦等知識。   據了解,隨著我區企業節后復工復產,春耕春播、采茶季的開始,區公安局結合促發展保生產的工作要求,各地派出所紛紛走進田間地頭、企業工廠面對面向大家宣傳安全知識、檢查安全設施設備。   當天,民警還在白茶基地加工廠房內對消防和防盜設施設備進行檢查。白茶基地負責人甘江濤說:“派出所開展上門服務很不錯,加強村民安全意識的同時也幫助企業規避安全風險,讓企業能更好地發展。”

2022-04-08

天晴農耕忙

   隨著天氣晴暖,我區各地農民搶抓農時,開展農事活動,田間地頭一派繁忙。      圖①:4月5日,乾豐鎮新元村胡家院子的村民在栽種玉米。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圖②:近日,木涼鎮玉巖鋪村13組,村民在辣椒基地栽種辣椒秧。陳雪佳 攝        圖③:近日,大觀鎮龍川村,村民正忙著犁地。記者 喻梵 攝  

2022-04-08

春暖育新苗

          3月26日,在鳴玉鎮文化社區一家種苗培育基地,農民在大棚內管護種苗。   時下正值春耕時節,農民搶抓農時培育種苗,供應市場。   記者 喻梵 攝

2022-03-30

茶園披上 “黃金甲”

        3月23日,茶農在乾豐綠色生態茶園采摘明前茶。   近年來,我區將全區12萬畝茶園打造成綠色有機生態茶園,推廣土地測土配方施肥,用農家有機肥替代化肥。在病蟲害防治上禁止施用農藥,采取在茶園安置“粘蟲黃板”進行物理殺蟲,達到無公害生產茶葉,以茶葉品質增大市場占有率。   瞿明斌 攝

2022-03-30

茶園來了“幫幫客”

        3月18日,冷水關鎮機關、村社干部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在采摘明前茶。   今年春茶開采后,氣溫陡然回升,古道茶業2000余畝早春茶出現了采茶工短缺的“困窘”。為此,冷水關鎮機關、村社干部志愿者組成“幫幫客”服務隊,走進茶園“當一天茶農”幫助采摘明前茶,緩解茶葉企業明前茶采摘遇到的采茶工短缺難題。   瞿明斌 攝

2022-03-22

春滿菜地育苗忙

        村民正在搓肥球育苗。 記者 黎明 攝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又是一年春播忙碌時,3月10日,在水江鎮勞動社區廣財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幾位村民正忙著制作育豇豆苗的肥球,一會兒工夫,只見成壟的土地就被小小的肥球鋪滿。   “搓肥球可是個技術活,首先泥巴要碾細過篩,然后在泥巴里混入適量的復合肥和有機肥,這樣種子才能被肥料包裹著。”村民梁大秀說。   記者看到,肥球育苗需要村民配制營養土,在充分攪拌后,將營養土揉捏成圓團,然后像包湯圓一樣,把圓團按出一個窩,將種子放入肥球中心,再團成團,鋪成一壟一壟的,上面蓋上薄膜,就靜待種子發芽了。   “肥球育出的蔬菜苗20天后就可移栽,為夏季蔬菜早上市打下基礎。”基地負責人周碧云介紹,如果采用傳統撒種的方法育苗,會造成種子的大量浪費,同時,出苗的質量也不高,蔬菜肥球育苗技術的推廣使用,可以實現蔬菜的早播早栽、因時播種,避開或減輕不利氣候危害,實現蔬菜豐產豐收。   周碧云說,基地面積有130多畝,現在育有豇豆、絲瓜、苦瓜、一串鈴南瓜等苗子,要想蔬菜早上市,還要抓緊育苗。目前,地里每天需要搓肥球的工人近20名。   近年來,水江鎮因地制宜,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業主建設蔬菜基地,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2022-03-17

我區“三管齊下”整治農村面源污染

     ■ 記者 黎明   近日,水江鎮勞動社區廣財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負責人周碧云正和村民一起給地里的蔬菜苗子覆蓋上地膜。周碧云說:“我們是可降解地膜推廣示范點,這樣的地膜可重復使用,并且可降解。”   截至目前,我區已有水江、金山、南平、大有等8個可降解地膜推廣示范點,全區鋪設面積已達520畝。   自2018年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我區累計回收廢棄農膜398.9噸,全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3.9%、2.6%。   加強防控 土地綠色治理   “普通地膜經過使用后,殘膜難以清除干凈,混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會破壞土壤結構,不僅造成環境污染,還會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生長。”河圖鎮長坪村品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永祥說,普通地膜使用后殘膜難以清除干凈,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價格雖然較高,但使用后便于再回收利用。   近年來,我區通過設立推廣示范點,以點帶面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戶使用可降解地膜,充分促進農膜利用的“減量化、循環化、無害化”,助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順利推進。   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區關閉、搬遷禁養區內養殖場253家,連續2年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大力推廣種養循環、生態養殖、“異位發酵床”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新技術,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61%,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推廣技術 減少肥藥污染   “化肥農藥用多了土地承受不起,容易酸化、板結,應增施有機肥、采用生物防治,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日前,太平場鎮農服中心工作人員趙大倫來到河沙村蔬菜示范基地就農藥殘留問題進行抽樣檢測,并現場進行技術指導。該鎮農技人員每個月都要對種植戶施用化肥和農藥進行督促和指導,使減少化肥、農藥“雙減”目標落到實處。   區農業農村委組織干部職工和農技人員深入大有鎮、三泉鎮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市控點例行監測現場勘探工作,全面啟動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170個市控監測點位建設工作,落實落地化肥農藥“雙減”措施。   “我區農藥、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提前實現了農業部提出的‘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區農業農村委農技中心負責人介紹,減少農業化肥使用,我區重點在“精、調、改、替”上下功夫,精確控制施肥量、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我區正實施土壤酸化治理2.5萬畝。   綜合利用 秸稈變廢為寶   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我區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相關知識,今年以來,區農業農村委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指導,推廣秸稈還田等技術,提升綜合利用效率,發放宣傳資料7000余份。   此外,我區正在興隆鎮金花村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由重慶朗沃農業專業合作社承擔,將投資280萬元,建設一座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廠,包含廠房、設備、廠區附屬設施設備及秸稈收儲點,其中包括生物有機質生產A區新建秸稈發酵車間2419平方米,采用秸稈綜合利用專用設備和技術處理秸稈,并在項目地周邊鄉鎮建立5個秸稈收儲點。   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收集處理秸稈10000噸的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年生產秸稈基質4000噸。每年可為農戶直接增加秸稈銷售收入400萬元,企業減少東北草炭土、進口泥炭等的采購支出,節支增收200萬元以上,同時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2-03-17

我區打造32萬畝優質稻基地 推動“南川米”規模品牌雙提升

        3月15日,福壽鎮大石壩村村民正忙著平整秧田,為春耕生產做準備。特約通訊員 李在華 攝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3月15日,西城街道永合社區1組村民文世錄和妻子正在進行水稻地膜保溫育秧,他計劃今年種植3畝水稻,目前正搶抓時節進行春播。今年,我區將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優質稻基地32萬畝,建設綠色精品稻米基地5萬畝。   近年來,我區著力抓示范基地、抓精深加工、抓科技支撐、抓品牌營銷、抓聯農帶農,優質稻米發展勢頭良好,“南川米”產業取得良好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區水稻種植面積38萬畝、產量18.8萬噸,綠色高端米價格可達40元/公斤,總產值實現6.6億元。   記者從區農業農村委了解到,今年,我區將聚焦品質提升打響“南川米”品牌。繼續擴大生產,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優質稻基地32萬畝,同時,實行品種、培育壯秧、規范栽插、配方施肥、綠色防控“五統一”。優化品種,廣泛開展優質稻新品種引進篩選試驗和品質鑒評,統一采購10個適宜我區種植的優質稻品種,依托13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200戶農業科技示范戶進行推廣。   此外,近年來我區投入2000余萬元,改造提升精米加工生產線7條,建成投用儲備糧公司日產精米100噸自動化生產線,年產精米約8萬噸。在品牌打造上,統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標志和“金佛山”公共商標,優質大米遠銷北京、廣東、四川、新疆等地。

2022-03-17

草莓季疏果忙

        近日,大觀鎮中江村紛禹生態草莓園內,工人正對草莓進行疏果,為周末采摘旺季做準備。   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2022-03-14

茶山阿妹采茶歡

        仲春時節,木涼鎮艾倫茶園里滿山的茶樹發出嫩芽,游客來到茶園體驗采摘樂趣。   特約通訊員 羅川 攝

2022-03-10

我區計劃發展油茶5萬畝

        3月7日,大觀鎮南川油茶定點苗圃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栽種白花油茶樹苗。   大觀鎮油茶苗圃基地建設規模200畝,年產茶苗300萬株,目前培育的是長林系高產嫁接油茶5個品種。據悉,我區為重慶市八個油茶產業重點區縣之一,計劃發展油茶種植基地5萬畝以上。   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2022-03-09

永安村:葡萄園里管護忙

      南川網訊(記者 梁向紅)春季是果園管理的關鍵時期。近日,位于南平鎮永安村的臘梅富硒葡萄園里,工人們正搶抓時節,對葡萄進行科學管護,為今年葡萄豐收打好基礎。   在臘梅富硒葡萄園,一排排葡萄藤架整齊排開,翠綠的葡萄藤長出新芽,工人們一邊修剪枝丫,一邊搭建大棚,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管畫面。   果農王春梅介紹,春季雨水增多,搭大棚可避免過多雨水導致葡萄長蟲。葡萄發芽后,將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基地內,十多個工人將進行修枝、抹芽、施肥等工作,待葡萄長出雙芽時,還要及時抹掉一芽,防止葡萄營養流失。   為了提高葡萄的產量和質量,該種植基地采用現代化設施和有機肥栽培,種植的葡萄是全市唯一通過國家富硒認證的葡萄,含硒量比普通葡萄高,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促進成長發育等作用。   果園業主吳開倫介紹,目前,葡萄園面積共200多畝,種植有富硒葡萄、陽光玫瑰、摩爾多瓦、夏黑、水晶葡萄等8個品種,今年預計產出葡萄5萬公斤。   近年來,該基地充分發揮交通和景區優勢,發展采摘體驗觀光旅游,促進農旅融合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將葡萄銷往全國各地。去年,還新發展蜂糖李約20畝。

2022-03-09

草莓園里春意濃 休閑采摘樂融融

        圖①:前來草莓園采草莓的游客絡繹不絕。        圖②:游客在草莓園采摘草莓。        圖③:一顆顆紅彤彤的草莓格外誘人。   2月27日,三秀妙果草莓園里,一顆顆紅彤彤的草莓在綠葉的映襯下,格外誘人。市民悠閑地穿行在草莓園內,體驗采摘的樂趣,享受這愜意的休閑時光。草莓園負責人鄒啟龍介紹,園內共有24個草莓大棚,畝產2000斤,品種有巧克力、奶牛、圣誕紅等,采摘期將持續到5月左右。   特約通訊員 羅川 攝

2022-03-01

農機“體檢”備戰春耕

        農技人員與種植大戶對農機設備進行維護。 記者 聶靈靈 攝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眼下正值春耕春播時節,區農業農村委農技人員走進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地,對農機設備進行“體檢”,全面維護、保養,確保農機設備高效、優質投入春耕生產。   2月24日,在位于南城街道萬隆村的車榜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插秧機、拖拉機、播種機等農機設備擺放在倉庫中,農技人員與種植大戶逐一對農機設備進行維護,打黃油、換機油、檢查機身各個零件,據該合作社負責人說:“農機檢修是春耕的前提,今年他們將為周邊農戶提供水稻、油菜等作物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提高耕種管護效率。”   近年來,我區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村民等流轉土地,實行農業規模化生產,隨之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據了解,去年全區農業生產投入各種農機具3.56萬臺(套),開展機耕作業面積8.952萬公頃、機播面積2.646萬公頃、機收面積2.778萬公頃、機械脫粒糧食31.12萬噸、農機運輸作業28674萬噸公里。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57.38%,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70.88%,玉米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42.30%。   為保障農民利益,區農業農村委根據春耕春播需要,組織技術人員對農機具進行定點全面檢查,并安排技術人員開展上門檢驗、維修維護服務,及時排除設備故障,為順利安全開展春耕生產奠定基礎。截至目前,農技人員已走進大觀鎮、興隆鎮、南城街道等鄉鎮(街道)提供農機具維護維修技術指導,預計今年將有3.7萬臺(套)農機具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2022-03-01

種植羊肚菌 增收不分季

        馮秋容在采收羊肚菌。記者 李崎君 攝   南川網訊(記者 李崎君)2月22日,在大有鎮水源村,種植大戶馮秋容正在大棚里忙碌著,采收他種植的羊肚菌。   馮秋容從事蔬菜種植多年,是當地出了名的蔬菜種植專家,種植的番茄、黃瓜憑借其較高的品質,常年供應中心城區、綦江、萬盛經開區等地。長期以來,馮秋容種植蔬菜只在夏秋兩季,然而,去年蔬菜收獲后,本應農閑的他,開始接觸從未種植過的新產品——羊肚菌。   馮秋容告訴記者,去年在主打品種番茄、黃瓜收獲后,土地就閑置了,他一直在思考,究竟應該怎么把土地利用起來,既不影響種植番茄、黃瓜,還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我考慮過換季時種植青菜頭,但是附加值不高,后來了解到了羊肚菌,大有鎮無論是空氣濕度、海拔高度,還是土地的含磷含鉀量都很適合種植,最重要的是,羊肚菌屬于‘冬種春收’的菌類品種,不會影響來年應季蔬菜的種植。”馮秋容說。   有了方向后,馮秋容于去年11月開始試種羊肚菌。他邊種邊學,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時下羊肚菌已經到了收獲時節。   “羊肚菌單斤能賣到100元以上,今年試種畝產能有400斤左右,畝產值能達到4萬元,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馮秋容笑著說,等他的種植技術更加成熟,羊肚菌畝產還能更高。   冬閑變冬忙,用勤勞的雙手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種出“幸福花”,今年,馮秋容的收入又多了“一季”。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馮秋容對種植羊肚菌更有信心,他還計劃著在今秋蔬菜收獲后,進一步擴大羊肚菌種植面積,增加收入。

2022-03-01

青年根植“農村夢” 群眾豎起大拇指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薄膜打開注意通風,天氣熱了就開始大量采收。”近日,黎香湖鎮西湖村青年宋建、龔潤平正在向村民講解赤松茸采收前的注意事項,正在當“老師”的青年一個是福建人,一個是本地人。   “流轉了560畝土地,先發展水果,現在開始發展赤松茸。”本地青年宋建說,以前在外面發展,回老家后看著青山綠水的家鄉,讓他萌生了回家發展的念頭。此時,黎香湖鎮政府也表示將大力支持他們回鄉發展。   宋建是土生土長的西湖村人,2018年10月流轉560畝土地開始發展農業。起初,發展了蜂糖李和稻田魚,并注冊了“黎香情”農副產品商標。“蜂糖李長得還可以,稻田魚效果不是很好,就想著種植一些當地沒有的品種來填補市場空白,增加經濟效益。”宋建對自己在農村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一次偶然的機會,宋建認識了具有菌菇類種植技術的福建人龔潤平,并把他帶到黎香湖考察,看西湖村能不能種植菌菇。   經過龔潤平實地走訪后發現,西湖村一帶不用大棚就能種植赤松茸,當地的氣溫、濕度、海拔等能讓赤松茸在接近自然的環境中生長,這樣長出的赤松茸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唇齒留香,可與野生松茸相媲美。就這樣,宋建和龔潤平開始發展赤松茸,宋建負責日常管理和銷售,龔潤平便當起技術顧問。   “我很支持年輕人回來,不僅帶來新觀念,還讓我們有事情做。”60多歲的村民謝長明長期在宋建這里工作,管護果林、栽種赤松茸等讓他學到不少技術。據了解,赤松茸的種植是把原本的土地平整后,挖出50厘米寬的土堆,在土地里整齊排列,土堆上覆蓋由麥皮、谷殼、玉米桔梗、動物糞便等混合而成的有機肥,讓赤松茸在天然、無污染的環境里自由生長。   馬上就要到赤松茸采收的最佳時節了,西湖村50畝土地里多了村民忙碌的身影,除草、通風……村民忙得不亦樂乎,天氣暖和起來就能收獲了。“他們回來讓農村有了朝氣,我們也有錢掙。”村民周先福向宋建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   宋建盤算著,赤松茸一年種兩季,一季畝產能達到1500~2500公斤,目前市場價值根據品級每公斤17~40元不等,一畝地除去人工能收入3000~5000元。50畝土地每年最低能收入約30萬元,再加上3年前種下的蜂糖李也要開始掛果了,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下一步,宋建將帶動村民一起發展蜂糖李、赤松茸,把它們做成西湖村的重點產業,做成“黎香情”的品牌。

2022-02-23

區供銷社:農資送到家門口

       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節,區供銷社充分發揮農資供應主渠道優勢,加大力度保障春耕農資儲備、統籌調運,積極開展農資配送到家服務,讓農戶實現“足不出戶”備春耕。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配送農資下鄉21700噸,保障全區農民春耕生產農資供應。   特約通訊員 羅川 攝

2022-02-23

早春菌田管護忙

       2月12日,楠竹山鎮隆興村7組羊肚菌生態種植示范基地,村民趁著晴好天氣管護菌田。羊肚菌屬于“冬種春收”的菌類品種,該鎮與四川省農科院合作,發展羊肚菌產業,基地總面積約100畝,種植面積約80畝,帶動了當地村民就近就業。   特約通訊員 胡波 攝

2022-02-17

全區春耕農資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

     南川網訊(記者 陳蕗穎)近日,區供銷社依托現有農資經營服務網絡,充分發揮農資供應服務渠道作用,積極組織開展春耕農資供應工作,為全區春耕生產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調運儲備各種化肥24000噸,基本能夠滿足全區春耕生產用肥需要。   每到春耕備耕前期,隨著農資產品用量增多,化肥價格通常也有一定的波動,為了保障春耕期間農資供應,區供銷社提前著手進行農資儲備,按時足量收儲,及時優化貨源結構,針對價格浮動情況做好應對預案,帶頭穩定農資價格,避免春耕期間主要農資品種價格快速上漲、市場供應大幅波動等情況發生。   在切實做好保供穩價的同時,區供銷社推進全系統農資配送到家服務,由城區配送中心配送到鄉鎮連鎖經營網點,再由網點直接配送到農戶。目前,全區共有80余個農資服務網點,實現所有鄉鎮100%全覆蓋。

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