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紅:用赤誠之心叩開脫貧“幸福之門”

陳朝紅正在為辦事群眾解釋相關政策。 記者 任前蔚 攝 ■ 記者 盛余多 “當證書和獎牌拿到手里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脫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雖然辛苦但是無怨無悔。”日前,西城街道社保所所長陳朝紅,回憶起上臺領取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獎項的那一刻和幾年來的脫貧攻堅歷程,依然感到無比激動。 陳朝紅與脫貧攻堅工作的緣分,可以從她擔任西城街道沿塘社區的駐村干部開始說起。沿塘社區有64戶貧困戶,他們或因病致貧、或因學致貧、或房屋破舊、或收入微薄。貧困戶的種種困難,陳朝紅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于是她利用駐村的時間,全覆蓋走訪慰問貧困戶,講解扶貧政策,幫助解決困難問題。 談邦燦就是其中一個受益者。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居住在D級危房里,生活十分困難。得知情況后,陳朝紅多方奔走,為他爭取到了公益性崗位,負責打掃公共環境衛生,每月能有792元的收入,同時對其房屋進行了改造,談邦燦還養起了雞鴨鵝,生活越過越好。 同時,陳朝紅利用自己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優勢,積極指導和幫助位于會峰村的高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區首批“扶貧示范車間”。該扶貧車間主要從事老鹽菜加工及銷售,帶動就業總人數13人,其中建卡貧困勞動力5人、低保戶1人。 陳朝紅的辛勤努力得到了組織的認可和信任。2020年5月,她接受組織安排兼任西城街道扶貧辦負責人,全力推動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陳朝紅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但是想到那一張張渴望擺脫貧困、向往美好生活的面孔,她毅然接受了任務,帶領著街道扶貧辦一班人馬全力投身脫貧攻堅,又把社保所的脫貧幫扶責任督促落實到位,把所駐沿塘社區脫貧攻堅指導監督細致,做到了社保、駐村、脫貧攻堅“三不誤”。 面對脫貧攻堅大戰大考,陳朝紅每天帶領基層干部行走在田間地頭,足跡踏遍每一名貧困戶家中,在群眾的需求中丈量脫貧致富的步子、尋求精準扶貧的辦法,帶領干部群眾一起苦干實干,齊心合力向脫貧攻堅發起沖刺。 從事扶貧工作之初,為了快速掌握精準扶貧各項政策,陳朝紅白天下村探民情,晚上伏案“啃”政策,不到一個月,各項政策了然于胸,采取的針對性脫貧措施精準有效,多次被上級表揚。群眾對她的態度也從最初的懷疑觀望變成了大力支持。 在陳朝紅帶領下,大家千方百計完成了149戶四類重點人員危房改建和107戶拆舊建新工作任務,實施人飲工程30處,實現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教育、醫療、飲水安全應享盡享目標要求。 在聚焦脫貧攻堅的同時,陳朝紅充分發揮起社保所就業扶貧的功能,主動對接,入戶調研,積極爭取改擴建基層就業扶貧平臺4個,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138個,創建扶貧車間一個,幫扶523名貧困戶實現就業創業;發放貧困戶交通補貼238人2.78萬元、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104人5.2萬元、一次性創業補助20戶16萬元、高校畢業生離校未就業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6人3000元,為3戶貧困戶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40萬元,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解決就業難問題,有力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
2021-05-11我區干部群眾熱議脫貧攻堅紀錄片《干了這碗干勁湯》
南川網訊(記者 聶靈靈)4月23日晚,重慶衛視播出我區脫貧攻堅紀錄片《干了這碗干勁湯》,該片講述了我區圍繞方竹筍、古樹茶、中藥材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培優育強脫貧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我區引起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接下來更應該通過鄉村振興,讓村民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開啟一個新征程。 紀錄片一開始講述了慶元鎮飛龍村貧困戶王旁返鄉創業的故事。王旁在村社干部的幫助和政策資金的扶持下,流轉了210畝土地發展優質大米基地,他說:“自己能發展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電視機前,大觀鎮金龍村脫貧戶吳金其對王旁這番話十分認可,他感慨道:“沒有好政策,我家摘不了窮帽子。”吳金其一家因學致貧,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發展起大棚蔬菜;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擴大產業規模;在村社干部的幫助下,做起采摘體驗游,如今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 紀錄片中,興隆鎮金花村村社干部、黨員群眾、幫扶干部等舍小家顧大家,帶領村民一起發展的故事,勾起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民楊文華的回憶,他說:“近年來,有新政策、好政策,駐村工作隊都第一時間通知我們,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不求回報幫助我們,我們更應該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 當看到片中德隆鎮茶樹村、頭渡鎮方竹村等依靠產業使村子好起來、村民富起來,峰巖鄉正陽村第一書記沈仕勇說:“脫貧靠產業,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措施和長遠之策。”他堅信正陽村發展的川木瓜、花椒及庭院經濟也能讓村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正陽村已脫貧戶夏永海就在自家地里種了川木瓜,在院子里栽起老蔭茶樹,還種下杜鵑花、茶花等,川木瓜成為固定增收項目,村里環境美起來,游客也多了起來,銷售農副產品成為他的額外收入。夏永海說:“如今有了產業,我們生活才有希望、有盼頭。” 在紀錄片的最后,講述了龐順兵踏實肯干培育出毛黃堇,廣仲現帶著兒女發展方竹筍、開辦農家樂,任小強帶動村民種中藥材……在貧困村中,這樣的故事并不少見,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韋會強認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來才是新生活。我將帶動更多村民發展產業,把日子越過越好。”
2021-04-27南川脫貧攻堅紀錄片23日晚重慶衛視首播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4月23日晚10點30分,南川脫貧攻堅紀錄片《干了這碗干勁兒湯》將在重慶衛視首播,并于次日早晨7點18分重播,敬請收看。 南川人的一天是從清晨一碗熱騰騰的干勁湯開始。干勁湯既是南川特色美食,也是南川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寫照。紀錄片《干了這碗干勁兒湯》時長30分鐘,通過實地走訪脫貧群眾、扶貧干部、脫貧帶頭人、致富領軍人,講述了南川干部群眾圍繞方竹筍、古樹茶、中藥材和南川米“3+1”特色產業,培優育強脫貧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 在脫貧攻堅這場“大考”中,南川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圍繞“兩個確保”考題核心,團結奮斗,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脫貧攻堅答卷。截至2020年底,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萬元,其中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增至1.58萬元,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現行標準下全部實現脫貧。 4月23日晚10點30分,相約重慶衛視,一起收看南川人的奮斗故事。
2021-04-22小小縫紉機 托起脫貧夢

袁剛(右)對工人進行指導。 記者 羅苑瑜 攝 ■ 記者 羅苑瑜 在水江鎮古城社區6組一處農家小院里,“藏”著一間服裝加工車間,門外掛著“南川區宏通袁服裝廠”的招牌。這個并不起眼的小服裝廠,卻托起了袁剛和一幫貧困戶、殘疾人的脫貧夢。 袁剛今年48歲,是古城社區居民,南川區宏通袁服裝廠正是他一手創辦。7年前,袁剛一家因學、因病致貧,日子過得異常艱難,被識別為貧困戶。為了改變家庭困境,袁剛憑借小時候從父親那里學到的裁縫技巧,到南川城區的一家服裝廠謀得了一份職業。 有了穩定收入后,袁剛一家的日子一點點好了起來。2015年,袁剛了解到扶貧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裁縫工作就是手上活,我能干,我相信別人也能干。”袁剛深知,一些貧困家庭是因為肢體有殘疾,務工、務農不便而致貧。他想把這些貧困人員調動起來,通過在家門口開辦服裝廠,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回家后,因為缺少資金,袁剛買了一臺二手縫紉機,放在自家堂屋內,進行來料加工,簡易的服裝車間便辦了起來。在社區的幫助下,袁剛辦理了相關手續,社區還積極協調解決了工廠電力問題。 但剛開始,由于廠里缺工人,經常是小單不夠吃,大單又接不下,僅靠袁剛一人支撐。 可再苦再難,袁剛也沒想過放棄。每天的活兒干完了,袁剛走家串戶去招學徒。在他的努力下,廠里的工人逐漸增加到4人,接的活兒也越來越多,他的業務開始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 去年,袁剛獲得了1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加上其他借款,一共投入了20多萬元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廠房,并轉配了電腦平車15臺、專機7臺、整燙設備1套,年生產服裝2萬套,真正成了一家工藝成熟的服裝加工廠。 從創業之初到創辦工廠,幾年下來,袁剛做事踏實可靠,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不少居民都來廠里務工,甚至鄰村的人也慕名而來。冉中權今年64歲,因脊柱疾病常年佝僂著背,身體的不便加之年齡偏大,就業務工很受限。袁剛了解到冉中權的困難,為他在廠里安排了熨燙一職,“這個活兒不考精細,不費體力,很適合我。”一個月下來,冉中權能掙到2000多元,家庭生活因此改善了不少。 “在這里務工離家近,家里有個什么事也方便。”這是很多婦女選擇來袁剛這里務工的原因。有的初來乍到,對裁縫一點不懂,在袁剛和妻子王云秀手把手指導后,很快就能上機操作。 工廠成立以來,袁剛注重生產質量、安全管理,贏得較好口碑,現在服裝加工廠年產值40多萬元,解決了附近11人就業,其中建卡貧困戶3人、殘疾人員1人。去年7月,該廠被區扶貧辦和區人社局批準為就業扶貧示范車間。 小小縫紉機,圓了袁剛一家的脫貧夢。他說,如果今年資金寬裕,他還想再增加設備、擴大規模,讓更多的人來這里就業,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2021-04-21我區12名個人7個集體獲全市脫貧攻堅先進
南川網訊(記者 黎明)4月15日,全市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我區12名個人、7個集體獲全市脫貧攻堅先進。 獲評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是:南川區朝文糧食加工經營部廠長李朝文,南川區宏通袁服裝廠廠長袁剛,重慶紅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理事長魏先曼,三泉鎮窯灣村村委會主任王永強,頭渡鎮前星村黨總支書記任小強,太平場鎮河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鄒書令,峰巖鄉正陽村駐村第一書記、區中醫院中醫基層指導科科長沈仕勇,德隆鎮銀杏村駐村第一書記、區應急管理行政執法支隊一級主任科員呂德容,南城街道社保所工作人員陳龐,西城街道社保所所長陳朝紅,區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陳俊,區委農業農村工委副書記胡彬。 獲評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是:東城街道黃淦村村委會、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委會、金山鎮院星村駐村工作隊、中共南川區河圖鎮委員會、山王坪鎮人民政府、區紀委監委、區住房城鄉建委。
2021-04-19石墻鎮“輸血+造血”助脫貧攻堅顯成效
■ 記者 梁向紅 近年來,石墻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一邊做好貧困戶基本保障等“輸血”工作,一邊提升產業扶貧“造血”機能,同時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脫貧短板。截至2020年底,該鎮187戶貧困戶65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鎮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促保障 村民生活有希望 “住了半輩子的土坯房,現在享受政策扶持,不僅搬到集鎮還住上了新房。”貧困戶聶慶吉說。 50歲的聶慶吉和母親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2020年,在政策的幫扶下,他從山上搬到了集鎮安置點,住房得到保障。 近年來,石墻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落實住房、醫療、教育等扶持政策,讓貧困戶擺脫貧困。住房保障方面,2015年~2019年,該鎮易地扶貧搬遷32戶125人,D級危房改造123戶378人(貧困戶31戶),C級維修加固147戶572人(貧困戶24戶);飲水安全保障方面,實施安全人畜飲用水提升工程,修建蓄水池83個、維修山坪塘105個、修繕人畜飲用水工程45處、安裝人飲管道36處46公里;醫療保障方面,實現建卡貧困戶健康檔案管理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建卡貧困戶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均已達到100%;教育保障方面,實現適齡兒童義務教育全覆蓋,無輟學學生,各類教育扶貧政策全面兌現;對貧困戶實行低保兜底保障,建卡貧困人員等困難人員實現應保盡保。 扶產業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該鎮樓嶺村村民劉能友曾是一名貧困戶,靠務農為生,自從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發展刺黑竹產業后,劉能友成為產業“股東”之一,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務工收入、退耕還林補貼和土地流轉費四份收益。 樓嶺村曾是市級貧困村,在脫貧攻堅戰中,該鎮發展刺黑竹產業,采取“合作社+村集體組織+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將訂單農業與國家退耕還林和扶貧政策有機結合。農民以土地或者扶貧資金入股刺黑竹產業,除了能獲得保底分紅,還能就近在基地務工掙錢,同時獲得退耕還林補貼、土地流轉,1份土地實現4份收入,讓村民離地不減收。 2020年,該鎮積極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316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參加公益性崗位74人;完成扶貧產品銷售額219.7萬元;兌現貧困戶“五條增收措施”到戶產業補助151戶47萬余元,戶均可增收3128元。 強基礎 村莊有了新氣象 石墻鎮最高海拔1124米,距離南川城區22公里,是發展較為滯后的丘陵山區,受限于交通、地形、村民觀念的落后,轄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近年來,該鎮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落后的交通條件,其中南水路升級改造9.16公里、石豐路升級改造5公里、樓嶺村鴨場至涼風埡公路升級改造6.3公里、三合村白林坎至牛咔石公路升級改造5公里。實施“四好農村路”84條70.4公里、入戶路95條30.1公里、便民路35公里。 交通建設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該鎮先后培育發展了辣椒種植800畝及初加工項目;發展晚熟李11000畝,打造了“10墻”精品李子品牌,舉辦“石墻·李好”攝影大賽,李子產業走上品牌化道路;成功引進重慶灝天農業投資2000多萬元建中藥材基地及其初加工廠房等產業項目。 2020年,該鎮三合村村集體流轉土地100畝,以“黨支部+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辣椒產業,年產辣椒15萬斤,增加集體收入近10萬元,常年帶動務工20余戶,其中建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共16戶,戶均年增收3000~4000元。
2021-02-05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煥發鄉村振興“精氣神”

黃淦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讓村內環境衛生發生了明顯變化,鄉村環境愈發靚麗。資料圖片 ■ 記者 黎明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區在動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礎上,從宣傳教育、榜樣帶動、文明倡導等方面開展宣傳引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扶貧”與“扶志”同步發展,不斷增強貧困群眾戰勝貧困、穩定脫貧的內生動力,并且把這股“精氣神”發揚在鄉村振興中。 樹立榜樣 凝心聚力齊致富 合溪鎮九溪社區4組韋禹勤是因學致貧的建卡貧困戶。近年來,他通過發展中藥材、烤煙產業脫了貧,村民一致推選他任村民小組長,他引進兩個外地業主,發展烤煙100多畝、蜂糖李100多畝,自己種植中藥材30多畝,優先讓貧困戶到基地打工。在他的帶動下,4組的9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 “不等、不靠、不要”是我區許多脫貧致富群眾的真實寫照。 我區為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全區營造勤勞致富光榮的氛圍,開展了以“不等不靠奔脫貧”為主題的脫貧致富光榮戶評選活動,評選出脫貧典型3人,評選表彰“脫貧光榮戶”195戶,讓這些典型起帶動脫貧作用,讓貧困戶不僅從物質、生活上脫貧,還要從精神上脫貧。 此外,我區還開展“身邊的脫貧故事”微訪談和“榜樣面對面”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宣講活動313場,發展致富帶頭人350人、帶動貧困戶1201戶,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向上、勤勞致富的精神動力。 倡導文明 鄉村環境大變樣 元旦節一大早,東城街道黃淦村貧困戶梁興志就開始打掃院壩衛生。去年,通過D級危房改造,他家住上了新房,讓他最滿意的是環境衛生的改變,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脫貧攻堅以來,黃淦村把危舊房改造、改廚改廁與“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村莊清潔行動”相結合,制定了《黃淦村農戶衛生評分標準》,每月開展一次清潔衛生評分和清潔文明戶評選,打分嚴格按照住宅周邊垃圾治理、庭院室內環境整治和個人衛生三個方面共21項評分標準進行,通過環境衛生大比拼,切實提高群眾素質,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黃淦村的蛻變,是我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脫貧攻堅行動中,我區出臺《關于做好貧困戶居住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通知》《南川區加大農村危舊房整治有效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廣“三定三勤三看”生活習慣,對貧困戶入戶便民路、院壩全面進行硬化,拆除危舊房2165戶,完成貧困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2182戶,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村人居環境。 此外,我區還推行鄉風文明積分管理辦法,防止政策“養懶漢”,對村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垃圾分類等文明創建活動進行量化積分,并在各個鄉鎮、村社設立“積分超市”兌換點,建立良性激勵制度。 創業帶動 鄉村綻放致富花 在南平鎮玉龍村、景秀村等煤礦采空區,殘疾人劉毅流轉2200畝荒山荒地,種植起優質九葉青花椒。在花椒基地務工的,有不少是建卡貧困殘疾人家庭里的殘疾人。 如今,劉毅的大部分花椒基地已進入豐產期,不僅自己實現脫貧,還帶動了當地30余戶殘疾人家庭和55戶貧困戶共同致富,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就業和創業帶來了可持續回報,已成為我區貧困殘疾人脫貧的主要路徑之一。 我區以創業帶動為目標,培育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較強創業帶動能力的貧困農村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338人、帶動貧困戶1182戶,實現每個貧困村培養致富帶頭人不少于3人。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