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梁向紅
近年來,石墻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一邊做好貧困戶基本保障等“輸血”工作,一邊提升產業扶貧“造血”機能,同時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脫貧短板。截至2020年底,該鎮187戶貧困戶65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鎮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促保障
村民生活有希望
“住了半輩子的土坯房,現在享受政策扶持,不僅搬到集鎮還住上了新房。”貧困戶聶慶吉說。
50歲的聶慶吉和母親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2020年,在政策的幫扶下,他從山上搬到了集鎮安置點,住房得到保障。
近年來,石墻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落實住房、醫療、教育等扶持政策,讓貧困戶擺脫貧困。住房保障方面,2015年~2019年,該鎮易地扶貧搬遷32戶125人,D級危房改造123戶378人(貧困戶31戶),C級維修加固147戶572人(貧困戶24戶);飲水安全保障方面,實施安全人畜飲用水提升工程,修建蓄水池83個、維修山坪塘105個、修繕人畜飲用水工程45處、安裝人飲管道36處46公里;醫療保障方面,實現建卡貧困戶健康檔案管理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建卡貧困戶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均已達到100%;教育保障方面,實現適齡兒童義務教育全覆蓋,無輟學學生,各類教育扶貧政策全面兌現;對貧困戶實行低保兜底保障,建卡貧困人員等困難人員實現應保盡保。
扶產業
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該鎮樓嶺村村民劉能友曾是一名貧困戶,靠務農為生,自從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發展刺黑竹產業后,劉能友成為產業“股東”之一,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務工收入、退耕還林補貼和土地流轉費四份收益。
樓嶺村曾是市級貧困村,在脫貧攻堅戰中,該鎮發展刺黑竹產業,采取“合作社+村集體組織+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將訂單農業與國家退耕還林和扶貧政策有機結合。農民以土地或者扶貧資金入股刺黑竹產業,除了能獲得保底分紅,還能就近在基地務工掙錢,同時獲得退耕還林補貼、土地流轉,1份土地實現4份收入,讓村民離地不減收。
2020年,該鎮積極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316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參加公益性崗位74人;完成扶貧產品銷售額219.7萬元;兌現貧困戶“五條增收措施”到戶產業補助151戶47萬余元,戶均可增收3128元。
強基礎
村莊有了新氣象
石墻鎮最高海拔1124米,距離南川城區22公里,是發展較為滯后的丘陵山區,受限于交通、地形、村民觀念的落后,轄區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近年來,該鎮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落后的交通條件,其中南水路升級改造9.16公里、石豐路升級改造5公里、樓嶺村鴨場至涼風埡公路升級改造6.3公里、三合村白林坎至牛咔石公路升級改造5公里。實施“四好農村路”84條70.4公里、入戶路95條30.1公里、便民路35公里。
交通建設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該鎮先后培育發展了辣椒種植800畝及初加工項目;發展晚熟李11000畝,打造了“10墻”精品李子品牌,舉辦“石墻·李好”攝影大賽,李子產業走上品牌化道路;成功引進重慶灝天農業投資2000多萬元建中藥材基地及其初加工廠房等產業項目。
2020年,該鎮三合村村集體流轉土地100畝,以“黨支部+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辣椒產業,年產辣椒15萬斤,增加集體收入近10萬元,常年帶動務工20余戶,其中建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共16戶,戶均年增收3000~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