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隧道打造“智慧工地”

          水江隧道在修建的同時進行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一系列綠化施工,保障了路容路貌與施工進度同步推進        水江隧道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施工中率先使用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為工程施工安全、規范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水江隧道內,隧道臺車設備在有序忙碌   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南川段全長約54公里,有隧道6座、橋梁25座,設白沙、黎香湖、鳴玉3個互通,設黎香湖、橋塘2個服務區,其中橋塘為開放式服務區,設河圖、水江2個樞杻互通。其中,水江隧道全長3432米,以Ⅲ級、Ⅳ級、Ⅴ級圍巖為主,是全線控制性高風險重點工程之一。   水江隧道的“高品質”,不僅體現在工程外觀的“高顏值”,更體現在工程內在的“高質量”,從大局著眼創新管理技術、從細節入手改進施工工藝,從而打造出內實外美的高品質隧道工程。   先進技術助力施工“高效率”   去年12月,水江隧道出口雙洞明洞順利完成施工,該隧道施工進度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水江隧道出口雙洞掘進長度達500米,進口雙洞掘進長度達330米,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南川段的隧道工程中是進度最快的。   在水江隧道內,記者看到好幾臺設備在有序地忙碌。   “這臺是多功能防水作業臺車,主要用于隧道防水施工過程中的防水卷材、土工布自動鋪設及支撐作業,實現隧道內防水板鋪設自動化。”   “這個是我們的混凝土濕噴機械手,采用無線遙控器控制,遙控距離達100米,操作靈活,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   在施工現場,一臺由中鐵四局自主設計加工制造的智能分窗澆筑二次襯砌臺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與傳統設備相比,它具有結構簡單、主受力構件強度高、內部作業空間大、操作方便、減少浪費等優點,不僅克服一孔灌到底澆筑導致混凝土離析、產生“人”字坡冷縫的弊端,而且減少了人工換管工序,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操作人員,節約了澆筑時間,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風險。   “像這樣的設備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還使用了很多,每一個都能發揮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施工進度,提升了施工水平。”中鐵四局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巴彭段五標項目工程部副部長唐運紅說。   智慧工地打造施工“高質量”   在建設施工中,隧道建設屬于高風險項目,往往存在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高,安全隱患多,施工規模大,施工環境復雜等重難點,因此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僅關系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施工質量的重要保障。   今年,水江隧道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施工中率先使用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以“互聯網+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為新思路,推行智慧工地建設,提升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隧道施工智能化管控,為工程施工安全、規范提供了技術保障。   據了解,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人員定位系統、視頻監控系統、LED大屏幕顯示系統、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系統、隧道安全步距監測系統、隧道語音對講系統以及門禁管理系統。   記者在現場看到,管理人員通過計算機云平臺,將數據轉換到后臺管理監控,在后臺監控中心即可全面掌握洞內施工實時狀態,達到規范施工,科學有序管理,從而實現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   “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提供的高效管理和安全保障,無疑是為隧道施工安全系上了一根‘保險繩’,一旦隧道內發生緊急情況,我們能夠迅速作出響應。”唐運紅說,目前,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已經推廣運用到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建設上。   綠色隧道扮靚工地“高顏值”   水江隧道屬于山嶺隧道,需要穿山而過,從而達到縮短距離或避免大坡道的目的。山嶺隧道在修建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對山上的綠植造成一定破壞,但是在水江隧道的施工現場除了干凈整潔外,隧道口兩側隨風搖曳的青草和鮮花,與傳統隧道兩側的拱架護坡格外不同。   記者在隧道出口右側的山坡上看到,右洞周圍的綠植已經基本恢復,與山體原本的環境融為一體,基本看不到開挖痕跡,隧道出口左側的大挖方路基段4級邊坡已經完成了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綠化施工,之后將逐漸恢復施工前樹木蔥蘢、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點主要源于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做到了施工和綠植恢復同步進行。”唐運紅說,在隧道兩側設置拱架護坡主要是為了防止土質滑坡等問題,但是混凝土澆筑的拱架在山坡上顯得較為突兀,同步恢復綠植不僅可以起到護坡的作用,而且做到最大程度保護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影響、最快速度恢復生態平衡,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施工組織設計上,水江隧道始終秉持‘零開挖、零破壞’原則,在保證最少開挖量的基礎上實現進洞施工;在具體施工中,嚴格把控施工與綠化同步的原則,在對原地面進行開挖作業后,同步進行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一系列綠化施工,保障了路容路貌與施工進度同步推進,引領綠色高速公路建設。   記者 陳蕗穎/文 任前蔚/圖

2021-05-13

水江鎮:將黨史教育“搬”到革命故事發生地

       3月19日,在水江蒿芝灣金家祠堂,志愿者給大家講述劉鄧大軍解放南川的故事。記者 任前蔚 攝   南川網訊(記者 陳蕗穎)“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3月19日,在水江蒿芝灣金家祠堂,水江鎮十七個村(社區)書記、副書記共同重溫入黨誓詞、齊唱《我和我的祖國》、聆聽劉鄧大軍解放南川前后那些事,上好“履新第一課”。   蒿芝灣金家祠堂是一座三層的西式洋樓,鏤空窗花,瓶柱木欄,粉墻吊燈,螺旋盤梯,塑花、草、魚、鳥于天花板,被當地人稱作“蒿芝灣洋房子”,這座建筑作為革命故事發生地,見證了南川解放前后的一段重要歷史。1949年11月25日,南川縣城和平解放,鄭重宣布“原南川縣政府已與廣大人民脫離關系,自此宣告終絡”。解放后的南川迅速迎來新舊政權的過渡。12月5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第四支隊二中隊到達水江蒿芝灣金家祠堂,宣布成立中國共產黨川東區南川縣委、南川縣人民政府。   南川是解放軍入渝后第一個糧食主產區,而蒿芝灣金家祠堂則作為建國初期第四區糧庫,裝有公糧70余萬斤,由當時的冷水關保鄉隊固守。1950年3月12日,川黔邊區土匪包圍了蒿芝灣糧庫,冷水關保鄉隊堅守三天三夜,勝利守住了公糧。   這堂特殊黨史課的“課堂”就在這個極具意義的革命故事發生地,洋樓前的一塊空地,一張小小的四方桌、幾十張塑料凳就搭起了的臨時“課堂”,“課堂”兩側的展板上展示著劉鄧大軍革命故事、蒿芝灣紅色故事、韋奚成烈士革命故事、韋延鴻烈士革命事跡等內容。“學好黨的歷史,了解過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更好的創造明天,我們從革命先輩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就要更好的做好承上啟下的歷史任務,不斷保持和發揚黨的勝利成果。”水江鎮平安建設辦工作人員劉乙雨說。   看著眼前歷經滄桑的蒿芝灣金家祠堂,聽著那些驚心動魄的經歷,大燕社區黨總支書記朱永琴很受觸動。“站在革命故事發生地聽這堂黨史課,讓我對解放南川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100年的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鮮血、淚水和汗水寫就,充滿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獲。”朱永琴說,作為一名22年黨齡的黨員,也是一名村社干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她將始終堅持為民辦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們黨100年走來,非常艱辛,但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才從貧窮走向了富強。”石茂村黨總支副書記魏安中說,他們將在村里廣泛開展黨史教育活動,將黨的歷史講給更多的老百姓聽。

2021-03-19

水江鎮全力服務“兩高”項目建設

          渝湘高速復線水江隧道施工現場。記者 黎明 攝        水江鎮“兩高辦”工作人員在了解項目施工中遇到的困難。 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攻堅克難擔當作為,傾情助力重黔鐵路”。日前,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至黔江鐵路(渝湘高鐵)站前6標段項目部給水江鎮政府送來了一面錦旗,表達感謝。   錦旗上寫的“重黔鐵路”指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目前該鐵路南川段控制性工程已全部動工,工程進度列全市第一。   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水江鎮內建設里程有29.5公里,渝湘高速復線項目在水江鎮境內里程有9.75公里,自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水江鎮高度重視、上下同心,千方百計優環境,全力服務“兩高”項目。   抽精兵強將成立“兩高辦”   “去年4月以來,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渝湘高速復線項目在水江鎮相繼啟動,由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掛帥’服務項目,鎮里迅速成立‘兩高辦’,專人專班,限時辦理,高速高效推進相關工作。”水江鎮副鎮長潘方勇介紹說,在具體項目建設推動工作中,各種矛盾、壓力和遺留問題迎面而來,水江鎮涉及該項工作的全體人員著眼全局,直面矛盾,化解矛盾。   走進中鐵十八局集團承建的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徐家堡隧道出口,只見隧道內機聲轟鳴,施工現場,一輛輛工程車來回穿梭,工人們有序地忙碌著。   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項目在水江鎮境內建設里程29.5公里,途經宏圖、古城、黃泥等9個村居18個農業社。渝湘高速復線項目在水江鎮境內里程9.75公里,途經水河、雙河二個村居5個農業社。   拆遷任務重,涉及村莊多,“兩高辦”掛圖作戰,項目建設“加速跑”   “為挽回受新冠肺炎疫情耽誤的工期,按時間進度及區政府及建設單位要求,我們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完成項目進場施工用地交地及工程節點控制性工程處房屋拆遷,確保項目能順利進場并開展施工前期相關工作。”水江鎮“兩高辦”主任韋堂剛說。   去年4月以來,中鐵4局、中鐵17局、中鐵18局、北京局、中鐵11局等項目部及所轄施工單位陸續進場,與水江鎮接治項目部選址、勘深、用地、房屋拆遷、管網搬遷、施工用水電、群眾大會等事項,事項多、壓力大,部分工作協調難度大。   面對矛盾,水江鎮強化宣傳,開好聽證會、院壩會、座談會、戶戶協調會,深入細致講解政策,收集群眾意見,有力推動項目建設。   和諧征拆用真心破梗阻   征地拆遷是一塊“硬骨頭”,水江鎮內,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項目里程29.5公里,需紅線內征收上地609畝,拆遷房屋60戶19000平方米;渝湘高速復線項目需紅線內用地700余面,需拆遷房屋20余戶7000平方米。   面對如此艱難的征遷工作,為做好群眾工作,妥善處理施工生產與村民生活之間的矛盾,去年4月以來,該鎮“兩高辦”、拆遷辦工作人員深入一線調研,實地走訪。   針對農戶土地界畔不清爭議較大問題,工作人員會同當事人及村社干部,實地踏勘、重新丈量、還原事實,結合相關政策,反復召開涉及爭議農戶院壩會,傾聽心聲,找準矛盾焦點,最大限度平衡大家利益。   針對部分農業社人均耕地面積過大問題,工作人員積極聯系指揮部及相關區級部門,專人專班重新核實該社土地二調及三調面積,重新核實村社人口,在此基礎上,多次反復宣講政策,分人分批入戶講解,攻堅克難。   “項目征地拆遷量大,涉及村民人數多,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我們干部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耐心細致做工作。”張先全說,除了干部的的齊心協力外,也離不開群眾的支持,他們的配合,有力促進了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   優環境服務項目早結果   “去年10月,部分村民因為施工放炮影響日常生活,于是來與我們交涉,我們解決不下來,就聯系了當地政府,他們馬上前來解決了問題。”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站前6標段項目部3分副總經理張建春說。   針對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兩高辦”及時與工程施工單位協調對接,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加強與政法、綜治、公安等單位的協調聯動,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履行職能,消除梗阻,組織開展好建設環境專項治理行動。   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方面,至目前,完成紅線內交付用地609.8畝,臨時用地324.1畝。18個農業社完成72份征地協議的簽訂,完成鐵路沿線18個村社人均耕地核實工作。   渝湘高速復線項目方面,至目前,完成紅線內交付用地608畝,臨時用地124畝。簽訂紅線范圍內房屋拆遷協議22份,面積6732.43平方米,完成房屋拆除4戶,拆除房屋面積約750平方米。   潘方勇介紹,下一步工作,水江鎮將加強力量,增添措施,找準差距,抓住問題的關鍵節點,全力服務好高鐵、高速項目,按項目進度時間要求,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2021-03-18

水江鎮全力支持大項目傾情服務展風采

     ■ 記者 黎明   近年來,水江鎮針對鎮內工業、交通、旅游等重點項目多、體量大,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通過細化工作目標,實化工作舉措,強化使命擔當,把服務保障重點項目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關鍵工作之一。   強化征地拆遷   促進項目落地   近年來,水江鎮落地項目不斷,該鎮助推中鋁復產,吉鑫冶金、中涪南熱電聯產、豐威新型磁性材料鈦精礦、電子氣、水江至武隆輸氣管道等項目建設。   重點項目要落地,用地保障是關鍵。在服務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征地拆遷是項目推進的一座“大山”。為了攻克這座“大山”,該鎮進行了入戶大走訪,主動加強與村民的溝通,破解征遷難題。   大燕社區是工業園區水江組團的主戰場,征地拆遷工作量大,事情瑣碎繁雜,近年來,各項目建設征地200畝,拆遷房屋15000平方米,涉及農戶22戶。   在每一個項目征地拆遷工作中,大燕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朱永琴一方面與鎮拆遷辦聯系,學習相關政策,了解工作重難點,協助做好政策解釋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深入農戶家中,了解搬遷存在的問題,對他們做思想工作,使群眾了解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最終簽訂協議,為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奠定基礎。   此外,水江鎮全力保障渝湘高鐵、渝湘復線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去年完成紅線內交地1300畝、房屋拆遷近2萬平方米,持續推進水江至樂村、水江至山王坪等旅游公路建設,交付項目用地400畝。   “干好征地拆遷工作,只要把村民的事當自己家的事情來辦,肯花心思、肯花時間、肯用真情,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該鎮征地拆遷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制定責任清單   助推企業發展   興茂樂村項目計劃投資70億元,規劃建設康養小鎮、生態科普園、運動拓展基地等多業態綜合配套設施,滿足游客家庭旅游、親子研學、企業拓展、養生度假、體育運動等多元需求。   記者看到一份《興茂樂村項目責任清單》,內容包括:加快樂村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與興茂一期項目交房同步投用;協調生態科普園及運動文化園配套設施、地塊連接道路林地手續審批;按照7米寬的標準啟動水白路至瓦屋基處的道路改(擴)工作;協調樂村老場鎮項目土地調規……水江鎮都是責任單位,上面有具體的完成時限。   目前,興茂樂村項目建設順利,該項目地產網簽銷售202套、0.82萬平方米。   水江鎮是頁巖氣開發的主要戰場,全區22個鉆井平臺中,該鎮就分布有20個平臺,鉆井平臺涉及9個村(社區),輸氣管網涉及12個村(社區),牽涉上千人。   水江鎮積極支持頁巖氣項目建設,成立了由主要領導負責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抽調人員全面負責矛盾糾紛協調。修復損毀道路,解決了300余戶1090人反映強烈的道路出行問題。   山水風電場項目場內海拔高程在1350~1650米之間,自去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水江鎮派出“精兵強將”,配合工程項目部克服疫情及雨季影響,戰勝場內道路山高坡陡路險難修等困難,全力做好項目進場道路、升壓站、輸出線路用地及矛盾糾紛協調工作。   強化矛盾協調   營造良好環境   隨著工業園區的建設和水江的發展,落地項目越來越多,如先鋒氧化鋁、博雙建材、吉鑫公司、渝湘高鐵等,涉及的企社矛盾就越多。該鎮通過著力做好矛盾糾紛協調解決工作,助力企業生產發展。   “多虧了政府從中協調,我們和群眾的矛盾才能夠這么快得到解決。”由于停工時間長,中鋁廠區管道內淤積了不少沉淀物,工人在處理過程中不小心把沉淀物排放到了附近魚塘中,給村民造成了損失。得知情況后,該鎮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調矛盾,以最快速度解決了問題,既為村民挽回了損失,也推動了項目復產工作有序進行,受到了雙方的肯定。   2020年,該鎮圍繞重點項目落地建設全過程,不斷強化矛盾協調工作舉措,落實排查制度,深入村社、企業,全方位摸底排查。根據矛盾糾紛的不同類型、化解的難易程度、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后果的嚴重程度,認真制定方案,及時進行調解,防止矛盾激化。成功處理了土地、青苗、水源、噪音、道路損壞等涉及重點項目建設的矛盾糾紛,有力助推了企業發展。

2021-01-29

輝煌村李慶蘭的脫貧“平凡事”

          李慶蘭在喂豬。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近日,水江鎮輝煌村7組村民李慶蘭正在給豬喂食。“這個圈里的都是豬崽,另外個圈里的就是大豬,去年出欄了生豬10多頭。”李慶蘭說。   李慶蘭所在的輝煌村山高坡陡,長年云霧繚繞,種植條件很差。“我和女兒住在一起,因為女兒身體不好,就靠著女婿外出打工掙點生活費,還要供兩個外孫讀書,日子過得很難。”李慶蘭說。   2013年,李慶蘭一家被納入建卡貧困戶,也是從那時起,如何擺脫貧困成了她和女兒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因為當地種植條件差,在多方權衡后,李慶蘭和女兒決定養豬。“家里能力有限,不能一開始就大規模養殖,我們決定從一只養起,再按情況逐年增加,這樣慢慢滾動發展,總有出頭的時候。”李慶蘭說,對于養豬,她有底氣,只要細心和肯下力氣,就有能力養好。到2016年,李慶蘭已經發展了5頭生豬,并且有了一定收益。   2019年,李慶蘭主動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并在當地政府和幫扶干部的幫扶下,修建了養殖場。同時,豬的喂養李慶蘭都親力親為,雖然辛苦,但有收獲。當年她便賣出了13頭架子豬、3頭大肥豬,為家里增收25000元。但李慶蘭并不滿足于現狀,2020年,她又養殖了20頭豬,還養了3頭牛、5群中蜂,種植了5畝水稻和玉米、1畝黃連。   從貧困到脫貧,除了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勤勞是李慶蘭脫貧致富的“法寶”。李慶蘭說:“自己身子骨還硬朗,多干點事情,為家里減輕負擔,比什么都不做的強。”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