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江隧道在修建的同時進行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一系列綠化施工,保障了路容路貌與施工進度同步推進

水江隧道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施工中率先使用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為工程施工安全、規范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水江隧道內,隧道臺車設備在有序忙碌
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南川段全長約54公里,有隧道6座、橋梁25座,設白沙、黎香湖、鳴玉3個互通,設黎香湖、橋塘2個服務區,其中橋塘為開放式服務區,設河圖、水江2個樞杻互通。其中,水江隧道全長3432米,以Ⅲ級、Ⅳ級、Ⅴ級圍巖為主,是全線控制性高風險重點工程之一。
水江隧道的“高品質”,不僅體現在工程外觀的“高顏值”,更體現在工程內在的“高質量”,從大局著眼創新管理技術、從細節入手改進施工工藝,從而打造出內實外美的高品質隧道工程。
先進技術助力施工“高效率”
去年12月,水江隧道出口雙洞明洞順利完成施工,該隧道施工進度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水江隧道出口雙洞掘進長度達500米,進口雙洞掘進長度達330米,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南川段的隧道工程中是進度最快的。
在水江隧道內,記者看到好幾臺設備在有序地忙碌。
“這臺是多功能防水作業臺車,主要用于隧道防水施工過程中的防水卷材、土工布自動鋪設及支撐作業,實現隧道內防水板鋪設自動化。”
“這個是我們的混凝土濕噴機械手,采用無線遙控器控制,遙控距離達100米,操作靈活,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
在施工現場,一臺由中鐵四局自主設計加工制造的智能分窗澆筑二次襯砌臺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與傳統設備相比,它具有結構簡單、主受力構件強度高、內部作業空間大、操作方便、減少浪費等優點,不僅克服一孔灌到底澆筑導致混凝土離析、產生“人”字坡冷縫的弊端,而且減少了人工換管工序,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操作人員,節約了澆筑時間,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風險。
“像這樣的設備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還使用了很多,每一個都能發揮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施工進度,提升了施工水平。”中鐵四局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巴彭段五標項目工程部副部長唐運紅說。
智慧工地打造施工“高質量”
在建設施工中,隧道建設屬于高風險項目,往往存在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高,安全隱患多,施工規模大,施工環境復雜等重難點,因此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僅關系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施工質量的重要保障。
今年,水江隧道在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施工中率先使用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以“互聯網+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為新思路,推行智慧工地建設,提升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隧道施工智能化管控,為工程施工安全、規范提供了技術保障。
據了解,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人員定位系統、視頻監控系統、LED大屏幕顯示系統、有毒有害氣體監測系統、隧道安全步距監測系統、隧道語音對講系統以及門禁管理系統。
記者在現場看到,管理人員通過計算機云平臺,將數據轉換到后臺管理監控,在后臺監控中心即可全面掌握洞內施工實時狀態,達到規范施工,科學有序管理,從而實現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
“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提供的高效管理和安全保障,無疑是為隧道施工安全系上了一根‘保險繩’,一旦隧道內發生緊急情況,我們能夠迅速作出響應。”唐運紅說,目前,隧道施工智慧管理技術已經推廣運用到渝湘復線高速公路全線的隧道建設上。
綠色隧道扮靚工地“高顏值”
水江隧道屬于山嶺隧道,需要穿山而過,從而達到縮短距離或避免大坡道的目的。山嶺隧道在修建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對山上的綠植造成一定破壞,但是在水江隧道的施工現場除了干凈整潔外,隧道口兩側隨風搖曳的青草和鮮花,與傳統隧道兩側的拱架護坡格外不同。
記者在隧道出口右側的山坡上看到,右洞周圍的綠植已經基本恢復,與山體原本的環境融為一體,基本看不到開挖痕跡,隧道出口左側的大挖方路基段4級邊坡已經完成了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綠化施工,之后將逐漸恢復施工前樹木蔥蘢、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一點主要源于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做到了施工和綠植恢復同步進行。”唐運紅說,在隧道兩側設置拱架護坡主要是為了防止土質滑坡等問題,但是混凝土澆筑的拱架在山坡上顯得較為突兀,同步恢復綠植不僅可以起到護坡的作用,而且做到最大程度保護環境、最大限度減少影響、最快速度恢復生態平衡,達到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施工組織設計上,水江隧道始終秉持‘零開挖、零破壞’原則,在保證最少開挖量的基礎上實現進洞施工;在具體施工中,嚴格把控施工與綠化同步的原則,在對原地面進行開挖作業后,同步進行噴播植草、灌木種植等一系列綠化施工,保障了路容路貌與施工進度同步推進,引領綠色高速公路建設。
記者 陳蕗穎/文 任前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