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構建地災防治“四重”網格體系
發布時間:2022-05-19 08:56:04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工作人員向村民宣傳避災知識。

  近日,一場夜雨,讓慶元鎮的天空清新透明,這里崇山峻嶺,層巒疊翠,風光無限。

  “看待事物要看到他的兩面性,就我們的工作而言,在看到美麗的風景后,還要看到隱藏著的地質災害威脅。”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環站站長張旭說,近年來,我區抓好地災防治責任體系建設,由地環站工作人員、片區負責人、駐守地質隊員、群測群防員組成“四重”網格體系,共同筑牢地災防線。今天張旭來到這里就是巡查地質災害隱患,驗收2021年“金土工程”避險搬遷項目等。

  十七年地災“零傷亡”背后的秘密

  汽車駛向慶元鎮飛龍村3組堰塘坡滑坡點。

  2020年,由于強降雨影響,造成該處地質滑坡,農房受到影響。只見農房已經拆除,黑色的瓦礫下,依稀能看到大院里留下的滑坡造成的裂痕印記。這里已經搬遷6戶23人,村民韋會齋就在不遠的安全地帶建起了新房。

  張旭在現場查看地災點的群眾是否搬離,原房屋是否拆除,是否有新的隱患等。

  “有的村民防災意識不強,說祖輩都在這里居住,不會有事,就是不愿搬離滑坡地點。但根據科學排查,有滑坡跡象,就必須進行避險搬遷。曾經有個鄉鎮的地災點,村民不愿意搬,工作人員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后村民才撤離,避免了地質災害,村民自發給地環站送來了錦旗。”張旭說。

  在龍溪村4組坪上危巖監測點,群測群防員韋延山帶領大家一起查看了該地災點情況。“去年7月,區里將群測群防員監測補助費用從每年1800元提高至3000元,并落實商業意外保險,配備充足應急物資,有效提高了我們群測群防員工作積極性。”韋延山說。

  張旭介紹,目前我區有“四重”網格人員309名,實現全區315處地災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

  去年,在“四重”網格員的努力下,全年共應急處置災(險)情23起,應急撤離21戶75人,實現連續十七年地質災害“零傷亡”。

  搬離危險遷出安全幸福生活

  龍溪村4組村民張谷才一家三兄弟搬離了危險地帶,重新選址共同修建了房屋。

  只見三個排面兩層的水泥樓房,青色的琉璃瓦,連地壩都是用鋼棚遮蓋,在青山之間很是亮眼。

  張谷才的妻子羅碧柳正在院壩里打掃衛生,她說:“我們的房子原來就在危巖下面,全靠黨的政策好,讓我們遠離了地質災害的威脅,補助修建了新房,我們非常滿意。”

  去年,按照“輕重緩急、抓住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和我區制定的《地質災害防治金土工程搬遷避讓實施方案》,慶元鎮已完成搬遷18戶77人。全區共完成100戶391人地災搬遷。

  隨后,張旭來到龍馬村1組窯孔灣滑坡地災點,只見該地災點村民已經搬遷,有的宅基地已經實施了復墾,種上了蔬菜。

  村民黃安堯去年搬遷到新房居住。他說,工作人員經常到地災點來巡查,宣傳政策,動員搬遷。群測群防員也很盡職盡責,經常查看周邊情況,毫不懈怠。

  龍園村村支書梁永拾說,鎮、村經常組織進行地災避險演練,只要有預警,村民就按照既定的方案避險。

  “人防”加“技防”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按每人1.8萬元進行補助,現在有這么好的政策,為什么不搬嘛?”在龍馬村5組盧家崗地質滑坡監測點,慶元鎮地災防治片區負責人吳洪躍對村民進行搬遷政策宣傳。該地質滑坡監測點,吳洪躍已來了不少于七八次。

  吳洪躍2010年開始就任片區負責人,奔波在各個地災點。每到一處,他就和群測群防員一起查看情況,向村民宣傳地災避險知識和搬遷相關政策。對于每個地災點的情況,他會非常詳細地手繪出村民房屋所在的位置、面積和滑坡地帶相關的信息,做到了然于胸。他所在片內的群測群防系統錄入上報率排名一直在全區前列。

  在盧家崗地質滑坡監測點,張旭一邊查看監測儀器是否正常工作,一邊詢問村民情況。

  “如果有異常,這個儀器就會發出警報聲,提醒村民要時刻關注地質災害。”張旭指著一臺裝有太陽能發電板的設備介紹。

  在一戶村民住房的墻上,安裝有墻體感應儀,只要異常,網格員的手機APP上就能收到報警。張旭有意用手搬動連接裝置,測試該儀器是否靈敏。片刻后,他手機上就有了預警。

  張旭介紹,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化建設要求,2021年我區在310處地災隱患點除已完成治理工作正開展效果監測外的300余處,實施了地質災害智能化監測預警項目,布設各類監測預警設備1700余套,實現自動化監測預警全覆蓋。

  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的建設是對地災隱患群測群防的有效補充,開展“科技防災”,進一步完善了群測群防工作,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