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在參觀擊球機器人展示。 資料圖片
近日,東勝中學舉辦首屆科技節,學生們在現場爭先體驗機器人制作、航模飛行、造紙等各類科技項目,以及參與水火箭、火柴大力士等科技項目比賽,讓學生們在體驗和實踐中感受科技的魅力。據了解,去年開始,東勝中學通過設立科技課堂,不斷拓寬山村孩子的科技夢。
提供硬件保障
東勝中學地處城鄉接合部,學校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其中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占比較多,學生科技知識欠缺,科技意識淡薄,創新氛圍不濃。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一所農村學校,在成為課程改革實驗校后,為我們創新發展創造契機。”該校校長鄭勇說。
近年來,東勝中學功能室基本健全,理念體系基本成型,課程體系基本完善,學校育人體系構建已初步形成,為學校開展科技教學、提升科學素養打下了基礎。
同時,該校還專門添置了100臺電腦,設立科技室、勞技室,配備相應基礎設施,打造研學基地,為科技教學提供硬件保障。
鄭勇說,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開發校本課程
“學校教育還得有課程支撐,通過校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傳授,能使學生有效地展開學習。”鄭勇說,學校根據實際,開設了“AI之窗”校本課程,編制課程綱要、配備專職教師,開設人工智能、編程、機器人、3D打印等課程,每周三、周四開設校本課程走班課堂。學校《AI之窗校本課程在城鄉接合部學校的實踐與應用的研究》獲得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題立項。
“改變課堂、改善學生,關鍵要改變老師,對學生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每名教師的事。”鄭勇表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科創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形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合力。
學校強抓教師素質培養,提升教師跨學科課程設計能力、專業素養,使最新的教學思想、工具和方法能融入日常教學。
4月13日,該校初三年級研學旅行走進重慶自然博物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領悟自然發展的規律,體會生命的變化,認識了解萬千世界光怪陸離的物種。
“一次活動勝過多次教學。”鄭勇說,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分年級開展研學旅行,通過活動教學,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搭建展示平臺
日前,東勝中學舉辦“乘科技翅膀 筑人生夢想”首屆校園科技節,為學生們準備了眾多有趣好玩的科技大禮包。
活動現場設置了水火箭、鐵絲變陀螺、電流急急棒、巧移乒乓球等科技競賽項目和造紙術體驗及昆蟲標本展示、火車運輸沙盤、還原魔方機器人等實踐展示項目和一系列動手、動腦的科學小游戲,讓同學們體驗科學不一樣的奇妙之處。
“校園科技節既是對課程的展示,也是一個平臺,學生在科技節上可以了解體驗科技,對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鄭勇說,在科技節前,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競賽項目類的訓練,在科技節當天進行競賽展示,還會推薦優勝者參加區級、市級比賽,學校也將通過科技手抄報、黑板報評比等主題活動,為學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平臺。
在落實校本課程的同時,該校還探索有效的評價機制,在每學期期末開展校本課程考評,通過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綜合評估學生科技素養培養情況,同時,學校督導室會開展日常監督,保障課程落地有效。
“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鄭勇說,接下來學校將利用各種方式為同學們打造“潤物細無聲”的沉浸式科普環境,比如通過學校宣傳墻、文化墻、主題班會等宣傳各類科普知識,上好科技課,舉辦手抄報、黑板報評比活動;組織各年級的學生到綜合實踐基地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QQ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