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期,近年來,我區充分發揮教育系統心理健康教師資源優勢,在各學校配備專兼職心理老師,開展多方位的心理教育、咨詢、輔導和指導,調節和疏導未成年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配備人員
做好學生的“育心工程”
按要求,在我區,學生1000人以上的中學、學生1200人以上的小學均至少配備1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暫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需指定大隊輔導員或者校醫專人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兼職教師一般為心理學專業或者具有兩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經歷。
區教委基教科工作人員陳偉介紹,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工作是在學校開展心理輔導、主題活動、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以及指導其他班主任和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區還將通過集中培訓、網絡培訓、在崗培訓等多種途徑對全區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展培訓。培訓要求,每年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參加專業培訓不低于80學時,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班主任每年參加專業培訓不低于40學時,其他教師每年至少參加1次心理健康專題培訓。
同時,我區還建立了以學校承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體責任,校長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以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為骨干、班主任為主體、教師全員參與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防范干預工作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
開好課程
當好學生成長“引路人”
4月12日,隆化二小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吳貴川給該校學生帶來一場以“我為生命負責——做快樂的自己”為主題的心理講座,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健康與心理的關系、理解身體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認識人的情緒。
“小學階段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需要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吳貴川說,為保障身心健康發展,學校不僅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我為生命負責”德育課程中,還開設了相應的健康教育課程。
在道南中學,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融合,開展“滋養心靈,浸潤人生”浸潤式心理健康教育,以專題教育與多樣化輔導為主線,面向所有學科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
陳偉介紹,在學校課程設計時,各中小學每兩周至少安排1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學期不少于10課時。在四年級、七年級和高中一年級會適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在課程設置上,涉及抗挫折能力提升、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內容不得低于二分之一。按要求,我區各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家校共育
共護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家庭和學校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北師大南川附校設置了家校共育家長信箱,由學生家長投稿分享教育經驗。學生家長冉先生就通過家長信箱分享了自己如何陪伴孩子,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和正確的三觀,讓孩子變得開朗大方、陽光自信。
據介紹,該校開設信箱并進行展示,是希望讓更多的家長能夠關注自己孩子,分享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借鑒好的教育方式,以此實現家校共育。
南川中學向學生家長發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告家長書;隆化三小依托家委會資源,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東勝中學通過家長開放日,為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引導家長關心關愛學生成長……近年來,我區各個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長委員會、家長會等平臺,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微信公眾號、家訪等途徑,對家長在家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提高家長心理素養和開展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
陳偉介紹,我區還將邀請第三方機構對學校開展問卷調查,全面掌握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完備的師生心理健康檔案,對發現心理異常的師生進行實時監測和科學干預。同時,通過線上家長會、線下家訪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家長樹立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參與到解決孩子心理困擾中來,共助孩子心理健康。
相關新聞
正確認識孩子心理問題
當你的孩子突然情緒變化頻繁,出現少言少語的情況,你會認為孩子有問題嗎?當你的孩子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你知道這些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引起的嗎?……學生心理健康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那么學生出現了哪些癥狀,家長和老師應引起哪些注意?4月14日,記者采訪了南川中學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翔鷹。
這些癥狀不一定是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的穩定狀態。劉翔鷹介紹,關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和老師要注意幾個誤區,比如學生學習學不進學不走,或者僅僅是成績不理想,無其他特殊的行為表現,這并不能代表孩子有了心理問題。
劉翔鷹說,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表現躁動就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其實不然。“中小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其間表現出躁動是正常現象,而出現異常的乖巧聽話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不過要區分孩子是否只是性格內向導致。”劉翔鷹表示,外向和內向都是人固有的性格特征,只要自我感受舒服,都是正常的。
“偏離”常人基態程度進行初判
學生在學校與老師接觸較多,老師在遇到疑似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如何正確判斷是否出現心理問題?
劉翔鷹說,心理也講究“望聞問切”。“望”,即觀察氣色,人的心理有自愈性,有可能自己好了;“聞”,聽班上的“流言蜚語”,多方了解具體情況;“問”,和學生談心,詢問內心感受,多給予支持和鼓勵;“切”,如果老師介入后,學生自感癥狀不能緩解,繼續加重,應上報并重新評估,并由專業心理咨詢師干預,嚴重者則需轉至醫院治療。
那么如何來判定學生是否有心理問題呢?劉翔鷹說,可以從“偏離”常人基態的時間和程度來進行初判、預估,從而為后續專業的精準診療提供良好的準備和基礎。
認知偏離就是在生活中想法、觀點、看法、意見等出現了與一般人的偏差。常見的有情緒偏離、認知偏離、生理反應偏離、行為偏離等。
比如遇到親人去世,通常人的情緒反應都是悲傷、難過、痛苦,甚至可能出現抑郁。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平淡、平靜,或者覺得沒什么,這可能表明孩子的情緒出現了偏離和應激性障礙;再比如學生忽然出現胃疼、肚子疼等,同時出現大汗淋漓、嘔吐等情況,這都屬于真實的生理反應,但如果經檢查后卻沒有發現生理上的問題,這就可能是因為生理反應偏離出現的癥狀,很有可能是心理問題引起學生出現這些癥狀。
通常孩子在青少年期會出現一些叛逆的反應和表現。但是這種叛逆如果與一般人的叛逆行為出現嚴重偏離,要注意可能是心理問題引起的。
給孩子一個傾訴港灣
青少年時期,是心智成熟的關鍵時期。家長一些不當的認識和做法都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緊張或孩子心理方面出現問題。
家長的不當認識和做法可能有——部分家長認為“無病即健康”;家庭矛盾處理不當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當;評價孩子側重于成績的好壞,對孩子過高的期望……諸多問題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
“父母關系和諧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為孩子的心靈注入成長力量。”劉翔鷹說,不論是完整的家庭或者單親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不要把孩子變成父母婚姻關系不和諧的替罪羊。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更多的民主權利,在學好科學知識的同時,全面培養孩子多方面技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態,避免打罵孩子;父母對子女還應給予更多的心理安撫,在溫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塊情感宣泄和情緒釋放的凈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過程中及時得到父母的撫慰與體諒;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家庭的規則,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如果遇到困惑時,可以積極尋求學校老師的幫助,密切關注孩子異常心理和異常行為表現,配合學校做好排查工作。如發現異常,及時、如實與班主任溝通,以便家校合力,盡早介入,有效干預,防止特殊突發事件發生,保障學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