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場鎮中心校學生在象棋課上對弈。記者 劉曉娟 攝
■ 記者 劉曉娟
中國象棋,不僅僅是茶余飯后的娛樂消遣,其本身更具有文化特征和教育功能。太平場鎮中心校將象棋融入課堂,通過方寸天地的拼搏,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內涵發展。
走進太平場鎮中心校,入眼第一景就是一個大大的棋盤,由大小一致的鐵皮輪胎噴繪做成的象棋,教學樓旁邊的文化墻上也展示著象棋文化,象棋教室里,一個個象棋棋盤整齊擺放在桌子上,凳子上也刻有象棋棋子,墻上張貼著象棋走法口訣、象棋棋局、象棋育人目標等。
近年來,太平場鎮中心校將象棋文化融入課堂,在“蒙以養正,明德至善”的辦學理念和校訓“六年奠基一生,習慣成就夢想”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開設中國象棋特色課程,形成蒙正棋美的核心文化,打造“一生好習慣,一手好棋藝”太平孩子的名片。
以育人為目標
開設象棋特色課程
該校校長馮久強介紹,象棋有一個不斷分析、計算的過程,能夠促進人們創新品質的發展,對培養學生大膽、果斷和縝密、細致的品質非常有效。
太平場鎮老百姓喜歡下中國象棋,潛移默化下,鎮內大部分學生對象棋有興趣。學校教師群體中有部分教師喜歡中國象棋,學校課改組針對這一情況,設立了專門的中國象棋工作室,安排專職教師執教,形成良好的氛圍。
同時,學校實現了網絡覆蓋,網絡上有關象棋的視頻資源豐富,學生在學校有學習的網絡資源。
因此,學校緊緊圍繞習慣養成教育,提出了“象棋伴我成長”的學校棋文化建設構想,將棋文化教育與學生學習、學會做人教育等相結合,在全年級開設中國象棋特色課程。在這門課程中,通過教師講解、視頻賞析、學生演練、課內外對弈,課外復盤訓練等形式,訓練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注意力。
多層次的象棋校本課程
讓學生享受學棋的樂趣
在太平場鎮中心校,每個班每周都有一節象棋課。為了系統地開展象棋課程教學,該校象棋工作室研究編寫了校本課程教材,分為9個單元,內容涵蓋了解特色課程《象棋》綱要、聆聽象棋故事、認識棋盤的構成、黑白雙方棋子的定位和擺法、行棋知識、實戰應用、行棋戰術、分析棋局、了解殘局技巧、分析比賽規則等內容。
“在編寫教材時,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結構特點,設置了階段式的象棋教學內容。”馮久強說,比如一二年級主要是認識棋盤、熟悉棋盤、學習象棋綱要,并通過棋盤展示讓學生初步認識棋盤,培養下中國象棋的興趣,然后再學習每個棋子吃子的方法。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學習象棋基本的將法,棋步的讀法和記法、專業術語以及開始對弈。五六年級則學習各個兵種的殺法、殘局技巧、取勝技巧等,提高學生象棋水平。
而在《象棋》拓展型特色課程的學習評價中,該校根據學生和課程的不同,采用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結合的評價原則,在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等方面采取多種方法,以適應拓展型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等特點,設置了單元內容和情感意志表現兩個方面的內容。
“開設象棋課程,不單單是象棋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訓練,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方寸天地的拼搏,讓學生享受學棋的樂趣,達到以棋明德、以棋益智、以棋怡情、以棋促創的育人目標。”馮久強說。
棋理和道理無縫對接
提升象棋課程的育人價值
作為一種頭腦智力體操,象棋可以寓教于樂,不僅能開發學生智力,有效促進學生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能讓學生修德養性、明理啟智,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年級學生李雨欣感覺在學象棋的過程中自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上課容易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而下象棋需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現在我上課很少走神了。”
“對弈的時候不能只想一步,而是要考慮大局,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它應用到數學中,數學成績也提高了不少。”學生劉婭說。
“在學生弈棋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借棋來培養他們的思想品質。比如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勝利,如何尊重對手,如何反躬自省等。”馮久強說,象棋活動是一項誠信活動,誠信不能光掛在嘴上,要用心做。如:針對一年級小學生處于學棋的起步階段,有的學生守時習慣差,有的學生處在不利地位時就會悄悄換子;又如,當兩位伙伴對弈時,旁邊觀戰的伙伴看見情況危急,會迫不及待地指點、暗示。
“希望通過中國象棋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更好的紀律性、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增強信心。通過學習實踐,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記憶力等。”馮久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