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師胡德厚在課堂上教學生制作筍衣畫。 記者 聶靈靈 攝
■ 記者 聶靈靈
3月9日,記者在金山鎮(zhèn)中心校筍衣畫展覽室看到,由該校美術老師胡德厚指導學生完成的100余幅筍衣畫擺滿展室,卡通系列的孫悟空、機器貓、米老鼠惟妙惟肖,山水系列的荷塘月色、雨后春筍栩栩如生……
近年來,金山鎮(zhèn)中心校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地域特色相結合,開發(fā)出一套特有的“筍衣藝術”校本課程。
發(fā)現藝術之路
金山鎮(zhèn)中心校地處渝黔邊界,位于世界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金佛山腹地。幾十年來,胡德厚帶著學生學習繪畫、剪紙、書法等美術課程。他坦言,學校的藝術課程比較傳統(tǒng),缺少特色。
學校所處的地域內有大量成片的方竹、雷竹、金竹、水竹、楠竹等竹類資源,竹子在生長過程中自然脫落的筍殼,也稱筍衣。筍衣紋理變化多端,色彩漸變豐富,不同種類竹子的筍衣外形、顏色、紋理等都有所不同。也由此,讓胡德厚發(fā)現筍殼的妙用。
之后,他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將筍殼進行摘選、構型、剪裁等藝術加工并粘貼成畫,把古樸自然的筍衣變成一件件透著靈性的藝術品。
2018年,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在廣州開展“帶愛回家”活動時,胡德厚代表學校把筍衣畫帶到現場,廣受歡迎,其中兩幅筍衣畫被青基會收藏。
這次活動的經歷,讓胡德厚增加了做深、做精筍衣畫的信心。
播下藝術之種
為把筍衣畫做精做細,讓學生易學易懂,胡德厚又在工作之余潛心研究筍衣畫。
在筍衣畫制作中,胡德厚首先采用國畫的手法描畫出山水、花鳥的原型,再用剪紙技藝把筍衣修剪成樹干、樹葉等形狀,最后通過雕刻的技法把筍衣粘貼到一起,使其看起來更有靈動感。
因為胡德厚的家離學校不遠,不少學生因為好奇開始在休息時間到他家跟著他學筍衣畫,充實課余生活。
長此以往,學生們在胡德厚的指導下完成了卡通形象、荷花、花鳥的筍衣畫制作,并裝裱成框展示在家中或學校。潛移默化中,學生們都愛上了這樣一項藝術形式。
胡德厚說:“筍衣畫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能看得到的作品,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培育希望之花
“以前,筍衣畫作為課外學習教授給學生,如今筍衣畫成為校本課程在全校推廣。”金山鎮(zhèn)中心校校長陳遠江說,筍衣畫因就地取材方便、經濟投入低,還能為學生找到一門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課,課程一出就深受學生、家長的喜愛。
自2019年起,該校圍繞“春筍教育”特色,努力探索美育教學鄉(xiāng)土化,把“筍衣藝術”作為美育校本課程,從小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建家鄉(xiāng)、美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情懷,通過筍衣畫學習讓學生學會欣賞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
目前,該校每周設定兩節(jié)筍衣畫課程,凡3~6年級有筍衣畫興趣愛好的學生均可參與學習。在學習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該校學生還在南川區(qū)中小學手工類才藝大賽中斬獲不少佳績。
胡德厚說:“筍衣畫代表家鄉(xiāng)之美,傳遞著山區(qū)小朋友對美的追求,希望學生在筍衣畫的學習過程中變得自信而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