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讓校內減負落地有“聲”
發布時間:2021-12-10 09:38:54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記者 劉曉娟  今年來,我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雙減工作和中小

  

大觀鎮中心校課后延時服務上,學生在練習武術。

  

  區教委開展學科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加強教學互助,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區教委供圖

  

  北師大南川附校引導學生通過樹葉粘貼作畫,提升動手能力。 北師大南川附校供圖

  記者 劉曉娟

  今年來,我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雙減”工作和中小學校“五項管理”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一項重要改革舉措,全面落實,全覆蓋督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措并舉,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區各中小學以“雙減”任務落地落實為著力點,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陣地作用,調動教師積極性,深入推進“五項管理”,陸續出臺配套政策,盤活學校教育資源,落實減負與提質增效并行。

  聚焦“五項管理” 打好“規范拳”

  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簡稱“五項管理”,是落實“雙減”工作的一個切口。

  為貫徹落實“雙減”“五項管理”政策,我區對標出臺“1+5”文件包,包括《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十項規定》總文件和《南川區問課方案》《教學常規基本要求》等5個子文件,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五項管理”的通知》,細化管理內容,進一步加強手機、睡眠、讀物、作業、體質“五項管理”的工作。

  據介紹,當前,全區中小學已完善手機帶入校園申請制度,嚴格執行手機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的規定。

  各學校嚴格按課外讀物管理十二項負面清單全面清理,結合校園文化打造和書香校園建設,投入改善學校圖書室、閱覽室、配備電子閱覽室,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課外讀物進校園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所有向學生及家長推薦購買的讀物,遵行自愿原則。

  各學校按要求及時調整作息時間,小學上課時間不早于8:20,中學上課時間不早于8:00,初中按要求逐步取消統一的早自習。

  各學校制定作業管理辦法,將作業設計、安排、批改納入日常教學工作檢查和工作考核,并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不斷優化方式,提高作業質量,充分利用課后延時服務完成作業、批改作業,效果明顯。

  各學校天天開展大課間活動、期期組織體育競賽、年年舉辦全員運動會,基本做到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每年按要求開展全員體質健康監測,通過“愛眼日”“健康教育進校園”等主題活動,“遠離手機明亮眼睛”手抄報活動、“國球護眼球”活動等,引導學生預防近視。

  在此基礎上,全區中小學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五項管理”工作方案,責任到人,通過教職工大會,詳細解讀“雙減”和“五項管理”的政策背景、具體要求,通過班隊活動、國旗下講話等方式知曉體育鍛煉、保障睡眠、管控手機等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致家長信、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高密度強化家校溝通,轉變教師、家長及學生的成長成才觀、教育質量觀,達成政策落實的共識。

  聚焦課后服務,打好“服務拳”

  寫作業、做運動、學藝術、練科創、搞勞作……“雙減”實施后的新學期,除了作業量減少以外,帶來的另一個改變是課后服務的豐富多樣。

  今年秋期,我區面向全區中小學全面推行課后延時服務。課后延時服務推行“5+2”模式,即學校每周工作日5天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每天安排服務至少2小時。課后服務時間為上學日下午正常放學后,具體時間可結合家長需求、學校實際和季節變化等因素彈性確定,原則上以一學期為相對固定周期,結束時間一般不晚于18:30。

  11月30日17:00,放學時間已過,大觀鎮中心校校園的操場上,孩子們如同歡快的小鳥,迎風奔跑,釋放活力;教室里,孩子們在老師的照看下,或閱讀書籍,或練習硬筆書法;而在各個課后服務教室里,口琴聲、合唱聲此起彼伏……這是推行課后延時服務后一個平常的教學日傍晚。

  在美術教室里,三年級學生杭晉平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畫國畫。他十分喜歡國畫,以前每學期的美術課程不多,實操時間少,現在每周二和周四的課后服務時都能來學習,他的畫畫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該校副校長陳鳳介紹,學校課后延時服務采用“作業輔導+社團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每周一三五開展作業輔導,耐心地指導學生鞏固復習所學知識,適時答疑解惑,輔導學生完成當天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面批講解,做到書面作業不回家。

  周二和周四開展社團活動,學校開設了足球、籃球、乒乓球、武術、彩旗、大鼓、古箏、巴烏、拉丁舞、啦啦操、廚藝等45個社團,學校為課后服務添置了大鼓、古箏、口風琴、巴烏、筆墨等用具,讓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心儀的社團活動,鼓勵體藝特長生參加精品社團,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藝術特長。

  區教委基教科科長楊濤介紹,目前全區66所中小學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惠及學生6萬余人。課后服務可分兩個課時進行,由學生自愿選擇項目,可以包含作業輔導、閱讀、體育、藝術、科普、書法、手工以及勞動體驗、安全演練、法治宣講等活動。在課后服務期間,各學校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活動為主,不得進行集體上課、講授新課。

  聚焦減量提質,打好“減負拳”

  12月1日下午,隆化六小課后服務第一節課上,四年級(2)班教室里,同學們正在完成家庭作業,幾名已經完成作業的同學在座位上看書。

  該校副校長彭祿介紹,該校將學科骨干教師組織起來,進行課后作業設計,針對孩子學有差異的實際,設計分層課時作業,把作業布置為必寫作業和可選寫作業,以此來減輕課后作業負擔。比如,一年級第一單元設計三課時的作業,一二課時為學生課標水平必做題,而三課時為拓展題,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完成一二課時作業后可選擇性完成。

  同時嚴格執行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嚴控三至六年級作業,確保每天不超過1個小時,嚴格執行“班主任統籌——學科組長把關——分管領導督查”的每日學科作業備案、審批、公示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和完成作業時間。

  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作業是重要環節。

  針對過去不少地方存在的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等問題,教育部辦公廳于今年發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10項管理舉措,具體包括嚴控書面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嚴禁校外培訓作業等。

  對此,我區各學校制定了作業管理辦法,將作業設計、安排、批改納入日常教學工作檢查和工作考核,并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不斷優化方式,提高作業質量。通過開展“作業設計”大賽和作業展評,推選精品作業設計597篇,作業管理先進經驗67篇,形成良好示范,全面提升作業育人實效。

  校內,要做“減法”,更要做“加法”。“減法”減去過重課業負擔;“加法”也要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讓教師能夠用最少的時間,幫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課堂上的效率和聽課的質量。

  我區通過常態化問課提質,縱深推進區域課改,聚焦課堂變革,開展教師“三課聯動”能力專項培訓、“基于標準的教學”實踐研究,落實區級、片區級跟蹤問課,優化課堂教學范式。常態化開展課堂考評,組織各學科優質課競賽,營造南川區課堂大練兵、能力大比拼氛圍,全員參與課堂驗收,錘煉教學技能,提升課堂效率。

  聚焦常態督導,打好“監督拳”

  近日,第四教管中心督導組一行四人走進白沙鎮中心校,對“雙減”工作、食堂衛生管理和教學教研等工作展開常態化督導。

  督導組通過深入課堂聽課、師生訪談等方式詳細了解學校的教學教研工作、學校推進減負“四步十問”工作的舉措,并建議該校在將“四步十問”與教學常規緊密結合的同時,也要與課后延時服務巧妙融合,讓問課更加接地氣,更好地服務師生。

  據介紹,我區把“雙減”工作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考核工作“一號工程”,開展常態化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督導和“雙減”“五項管理”專項督導,組建督導領導小組及6個督導工作組,暢通24小時公開舉報電話,開展全覆蓋、全時段、全要素督查。對于督導中發現的問題應改未改的,按照《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啟動問責程序,嚴肅問責。

  今年6月初和新學期伊始,區教委、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分別結合校園安全、開學工作,對全區中小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全覆蓋督導檢查。督導發放學生問卷15000余份,按一定比例面訪、電話訪談家長和教師,從各個層面對學校落實“五項管理”的情況進行督導,累計指出86所學校共400余個問題。責任督學督促指導學校建立問題臺賬,立行立改,限期整改,整改率100%。

  同時,區教委將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修訂了學校年度工作綜合考核辦法,清理考核辦法中與相關要求不符內容,將“雙減”和“五項管理”納入考核底線管理,作為重點工作設置考核指標,大幅減少學業成績的考核比重,引領學校全面落實政策要求。

  (圖片除署名外由記者劉曉娟攝)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