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杏村村莊一景

隆興村紅椿寺觀景平臺

改造后的通村公路和河道

銀杏村鄉村便道
初冬時節,寒風漸起。走進德隆鎮銀杏村、隆興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油化的鄉村公路在山林間延伸;整治后的坡地種滿古樹茶和中藥材;一幢幢漂亮的農舍掩映在金黃的銀杏林中,庭院里裝點著各式各樣的花臺和庭院燈;安裝了透水磚的小路直通各家各戶,公廁、垃圾回收站等功能完善……
去年年底,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兩個村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山村面貌煥然一新。
荒坡地變產業田 受益“山水林田湖草”
區土地整治中心負責該項目的工作人員熊軍介紹,德隆鎮銀杏村、隆興村是重慶市首批十二個部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之一,涉及2個村8個組,項目區紅線面積及建設規模為5600余畝。項目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主,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目標。
截至目前,兩村土地平整工程共完成茶田整治2200余畝、口糧田整治200余畝、條田58畝;灌溉與排水工程完成蓄水池2口,囤水田3口,灌溉管道安裝約8100米,安裝涵管714米;道路擋墻5020立方米,溪溝生態整治1511米,生態修復植物栽植灌木16.4萬株、喬木1.5萬株。
得益于“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如今兩個村的產業發展勢頭正旺。
站在隆興村的紅椿寺觀景平臺,放眼望去,是一大片層層疊疊的梯田,地里種植著古樹茶和中藥材。隆興村黨支部書記朱正權介紹,通過項目的實施,該村發展了古樹茶1000畝、中藥材1000畝,還有方竹筍、中蜂、高山蔬菜等產業。
銀杏村在整治后的土地上發展了玄參800畝、中藥材1000畝、中蜂800箱,項目區現有凈泥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七上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超倫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依托專業合作社平臺,發展培植本地大戶,以大戶帶動的形式,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德隆鎮依托金佛山南坡、金山湖旅游區位優勢,以古樹茶發展、古銀杏觀光、古村落民宿保護“三古”資源為引擎,開展體驗、觀賞、娛樂等旅游活動,呈現“特色農業產業興旺、鄉村整潔美麗宜居、鄉村旅游業態持續、社會文明和諧富裕”的繁榮景象。
夯實基礎設施 山村蛻變亮麗風景
要致富,先修路。解決通行難題,是偏遠山村村民熱切期盼解決的問題。如今走進銀杏村和隆興村,能感受到兩村在通村公路升級改造后帶來的便利。
新建成的一條油化公路穿銀杏村而過,寬敞平坦,黑色的路面和黃色、白色的劃線分明,村民將這條道路稱為“銀杏大道”。
“這條通村公路長11.6公里,以前是4.5米寬的泥結石路,道路坑洼不平,出行不便。”銀杏村黨支部書記張方禮介紹,隨著“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該段路按照6.5米寬的三級道路標準進行了升級改造。
立春、雨水、驚蟄……在另一條油化的鄉村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標注了二十四節氣,讓樸素的路面多了一抹亮色。公路一邊是整治后的稻田,另一邊是整治后的河道,清澈的溪水潺潺而流。
據悉,項目實施通村公路白改黑道路12.2公里,完成生產路12.08公里、水泥路面田間道10.2公里,極大方便了當地村民出行,并為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農村環境整治方面,項目進行村莊整治28100平方米,完成院壩、花園改造130余戶,新建停車場3個、觀景平臺3個。
在隆興村李家灣,只見新建的觀景平臺地上鋪著紅色的透水磚,形狀像一個茶壺。每條村道的岔路口都有木制的標志標牌,突顯鄉村特色。
熊軍介紹,銀杏村和隆興村屬于我區旅游規劃定位的“一山、一湖”區域,區內“三古”資源優勢突出,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自然資源整體呈現“山高水好路環繞,古樹名木村子老”的原生態生命體的特征。最終建成“古樹茶產區、古村落民宿區、古銀杏觀光區”農旅融合發展的典型示范區,成為春季采茶悅心、夏季避暑爽心、秋冬觀杏暖心的“三心”之地。
不負秀美山水 鄉村旅游方興未艾
銀杏村保存著年輪結構完整、跨度最長、植株數量最多、單株樹齡最高的古銀杏群落。滿村金黃的山坡、地上散落的銀杏葉成為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近日,記者在該村看到,村里的院壩鋪上青石板、小河溝兩岸修起便民路、公路沿線新建了停車場……隨著村里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改善,依山傍水的優美環境吸引了不少游客。
村民楊幫平返鄉創業開辦了“銀杏林山莊”農家樂。“游客在這里能吃生態菜,還是正宗農家味。”楊幫平說,僅銀杏村就開辦了三家農家樂。
居住在銀杏村楊家溝核心景點“三棵樹”的村民肖仕華對環境的改善很滿意。“我們院子居住有9戶人,因院前有三棵需三人合抱的銀杏樹而得名。現在院子周圍的地面安裝了青石板,坡坎也安了護欄,房前屋后溝渠、院壩得到全面整治,環境越來越好。”
據悉,“三棵樹”景點的院壩鋪設了青石板300余平方米,距離院壩不到200米的河邊修建了停車場,河邊便道邊是原木立柱的欄桿,間或還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息,菜地邊安裝著低矮的竹柵欄。不遠處是改造后的池塘,池塘邊還有木制的水車裝點風景。
熊軍介紹,項目規劃定位是圍繞最具本土特色、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古樹茶、古銀杏、古村落”資源,以“一環(旅游交通環)、一區(低效農田治理區)、一園(千年銀杏園)、三帶(銀杏觀光帶、茶海體驗帶、濕地避暑帶)”的空間格局,提出“三古德隆”的規劃主題,實施“低效農田治理區”“水源涵養保護區”“景觀林培育修復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建成春季采茶悅心、夏季避暑爽心、秋冬觀杏暖心的“三心”之地,成為我區鄉村旅游及金佛山南坡旅游節點之地。
(本版文圖由記者黎明采寫或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