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梅在班會課上進行習慣養成教育。記者 劉曉娟 攝
■ 記者 劉曉娟
25年的教齡、24年的班主任工作,她在教師崗位上留下了一串平凡而堅定的腳印。她以一顆童心去理解學生,以一顆愛心去教育學生,把一顆真心奉獻給教育事業,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她就是道南中學初2023級7班班主任劉學梅。
合格的“管理員”
從細微入手引導學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師,是一個班級的主要管理者。
說起班級管理,同事們對劉學梅都豎起了大拇指。20多年的班主任經歷,劉學梅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劉學梅說,讓孩子們自我管理,首先要學會放手。學校推行“三駕馬車”班級管理模式,由班級行政管理團隊負責管理全班各類事務,高效學習學科團隊負責各學科學習事務,高效學習小組負責小組內每個人的學習事務,這樣按人、按需設崗,班級工作被合理地分配,從電子白板的管理,到讀書角的整理;從班級公約的制定,到班級活動的開展;從勞動崗位的安排,到班級文化的布置更新……這樣一來,班級不僅沒有“閑人”,學生也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而且有利于班級秩序的穩定,讓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相連,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也有利于整個班級健康發展。
其次從細微入手。劉學梅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在面對七年級新生時,她不會進行說教式的教育,而是從發生在學生生活中的小事著手,指導學生從簡單的基礎文明開始,養成基本的道德與習慣。比如在班會課上,讓學生從學習整理課桌開始,上課前調整一下坐姿等。
同時,開展適當的班級活動充實學生生活,經常設計一些品質方面的教育活動,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當一天家”“我長大了”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做生活的主人。
“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然后慢慢延伸到學習,在實踐中感受到教育,在心靈和行動上起著潛移默化的引導和約束,在管理上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劉學梅說。
在劉學梅的管理下,她所帶班級班風正、學風濃,精神面貌昂揚向上,日常行為規范表里如一,所帶班級多次被區教委評為“優秀班集體”“文明示范班集體”“文明班級”等,她也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班主任”。
知心姐姐“學梅姐”
用真誠和善良叩開學生的純真之門
班主任工作與科任教師不同,除了要管理班級、關注學生學習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
劉學梅說,一個班就是一個整體。作為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心理上的細微問題,才能抓住每個教育的契機,及時引導教育,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而巧妙地予以點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行,再把個體的好習慣逐步延伸為班級的優良傳統。
每到節日,劉學梅都會收到已經畢業的學生小吳的問候和祝福信息。小吳性格比較急躁、內向、不愛說話。經過多次觀察,劉學梅發現了小吳的小喜好——喜歡看書,于是她多次主動找他談心并為他找了幾本書,慢慢地,小吳還愛上了寫作。一次,劉學梅將他的隨筆分享給班上的同學,得到大家的稱贊,小吳高興得合不攏嘴。自那以后,他急躁的性格收斂了,在一次期末考試中語文還考了116分。
“教育無小事,育人先育德。”劉學梅說,班主任就好像園藝師一樣,只要我們用心去“修剪”,用愛去栽培每一株枝葉亂伸的“樹苗”,他們就會成長為棟梁之材。
慈母般的“劉媽媽”
用愛呵護學生積極向上成長
“對于班集體來說,班主任既是指導者也是組織者,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生理和心理發育尚不成熟,這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他們。”劉學梅說。
在劉學梅眼里,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都像她的孩子一樣,她本著一顆慈母般的愛心,以一顆包容之心對待她的每一名學生。她說,班主任要想接近學生、體貼和關心學生,就要讓學生先感受到你的“愛”和“親近”。
在學生小霖眼里,劉學梅就像是她的媽媽一樣。小霖的母親在兩年前去世了,加上家庭條件不太好,她剛上七年級時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劉學梅便換一個思路,經常與小霖溝通,時常留意觀察她,有意無意在課堂上鼓勵她,請她回答問題,表揚她,慢慢地,小霖不再厭學,上課也逐漸認真了起來。小霖有什么心事都來找劉學梅傾訴,劉學梅也像媽媽一樣時常關心她、開導她,鼓勵她參加閱讀大賽,還幫她準備服裝和比賽用品。
“班主任這個角色,對家長,我們代表著學校,肩上扛著責任;對學生,我們代表著家長,雙手履行義務。我干不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我可以為教好學生付出一顆愛心,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作出我的奉獻。”劉學梅說,雖然班主任工作既普通又辛苦,但是她卻不厭倦這份普通,不懼怕這份辛苦,她希望她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她的細心呵護下陽光、積極、向上、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