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在基層播撒法治的種子
發布時間:2021-08-11 09:47:52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大有司法所工作人員街頭向群眾普法。王夢婷 攝  7月6日,南川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  
  

  

 

 

  大有司法所工作人員街頭向群眾普法。王夢婷  攝
 

  7月6日,南川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

  談及基層社會治理的變化,社區黨委書記楊勇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基層矛盾更易化解,社會治理合力更加突顯。”

  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近年來,南川區將法治作為一條主線,通過加強法治宣傳、提供精準法律服務、規范群眾自治等方式,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根基。

  村民愛“追劇”

  6月14日,南川區大觀鎮中江村。

  村民坐在院壩中,聚精會神地追著一部劇——

  “如果不行,我還可以幫你申請法律援助。”

  “我愿意贍養母親。”

  ……

  該劇落幕后,一位村民找到胡國華,拉著她的手說:“這樣的劇應該多演演,讓大家知道什么是法。”

  這部劇叫作《贍養》,講述了在司法所工作人員調解下,子女答應履行法律義務,贍養年邁母親的故事。

  胡國華是《贍養》的主演之一。數年前,她加入南川區新時代文藝宣傳隊,開始排演法治情景劇,一個個情景劇均由真實的法律案件改編而成。

  一直以來,普法是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

  2018年,南川區司法局開始面向基層司法所,定期收集法律案例,并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案例交給區內各文藝宣傳隊創作法治情景劇,宣講法律知識。

  “過去,我們常借助講座、板報等形式進行普法,村民是被動地了解法律知識。”南川區司法局副局長韋智宏說,“創制法治情景劇,將法律知識貫通其中,村民愛看,愿意主動學習法律知識。”

  這段時間,胡國華有些忙,她的生活已被《贍養》的演出填滿。南川區有244個村(社區),這樣的法治情景劇,在每個村(社區)都會上演。

  “村民愛追劇。”胡國華說,“如今,他們遇到難事,會主動尋求法律援助。”

  有事找“醫生”

  法律援助在哪找?

  7月7日,南川區興隆鎮金花村。

  站在村綜合治理辦辦公室門口,劉后文指著墻上的工牌說:“這些律師都是金花村的法律顧問。”

  劉后文是重慶祥永律師事務所創始人。2018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她帶著團隊成員到金花村做起了法律顧問。

  那時,為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南川區司法局正在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建設。

  “提供法律援助、開展法律培訓、定期聯系村‘兩委’……到2020年,‘一村一法律顧問’建設已日趨完善。”南川區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科科長楊水明介紹,“這項建設我們落得很‘實’,現在不少村民都有了法律思維。”

  解決工資糾紛、厘清贍養義務……3年多來,劉后文和隊員們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成為他們眼中的“法律醫生”。

  事實上,被村民稱作“法律醫生”的,不止他們。

  在南川區南平鎮紅鋒村,有一間“法律診所”。

  殷國松是這間“法律診所”的副主任,“法律醫生”是村民對他的親切稱呼。

  2015年4月,紅鋒村“法律診所”成立,由2名村干部、1名公安民警、3名法律工作者共同運維。成立“法律診所”是南川區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舉措之一。

  開展法律咨詢、調解處理矛盾糾紛、提出法律意見……每周一,殷國松都會到“法律診所”開展工作。“來這里尋求幫助的,不只紅鋒村的村民,還有周邊地區的老百姓。”他說,“把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基層矛盾更容易化解,民風變得更加淳樸。”

  不想當“第一”

  變化的,不只是民風。

  監督行政權力運行,持續優化黨群關系,是牢固基層社會治理根基的重要一環。

  7月6日,南川區政務大廳。

  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吳小琴收到一條短信。短信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發來的,感謝不動產登記中心及時為業主辦理產權證。

  以前,收到這樣的短信,吳小琴是不敢想的。

  2014年12月,吳小琴剛到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上班沒多久,不動產登記中心便上了“榜”——南川區“最難辦事科室”第一名。

  那時,為解決行政服務“冷、懶、推、亂、貪”等問題,南川區著手優化行政權力監督機制,開展“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評選結果直接向社會公布,并與相關人員的晉升、績效掛勾。

  “聚餐時,朋友提到‘上榜’的事,我常常臉紅。”吳小琴說,“當時,我特別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為了不當“第一名”,不動產登記中心多管齊下,加強思想建設、規范服務流程、增設綠色通道、承諾辦理時限……最終,摘掉了“最難辦事科室”的帽子,贏得了服務對象的信任。

  “這項評選促進了工作作風轉變。”南川區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魯莉說,“群眾辦事是否舒心,可以反映基層社會治理的效果。”

  截至目前,南川區開展“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19次,談話提醒科室分管領導180人次,約談相關科室負責人54人次,免職4人。“如今,大家心里始終繃著一根弦,要給群眾服好務。”吳小琴說。

  余熱依舊“熱”

  2018年9月26日,南川區金山麗苑小區。

  業主委員會的換屆工作剛完成不久,陳德祿就帶著幾名老黨員走訪入戶。

  陳德祿是一名老黨員,也是業主委員會主任。入戶走訪,他們想摸清3個問題——小區黨員有多少、居民訴求是什么、小區為何久治還亂?

  金山麗苑小區隸屬灌壩社區。灌壩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人口結構復雜,社會治理難度大。那時,金山麗苑小區的“亂”,在整個社區都出了名。一年下來,這里發生的治安事件上百起。

  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解決小區“久治還亂”的問題,在南川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灌壩社區開始規范群眾自治,積極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軍人的作用,推行“五老人員”參與村級事務治理機制。

  “發揮‘五老人員’作用,引導居民積極參與、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層社會治理,十分重要。”楊勇說,“居民其實是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的重要力量。”

  開展法治培訓、整治公共環境、提供互助服務……后來,在陳德祿和老黨員的努力下,金山麗苑小區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在小區里,你幾乎聽不見吵架聲。”陳德祿胸有成竹地說。

  事實上,像陳德祿這樣的“五老”居民有許多——周錫容,調解鄰里矛盾;肖開學,宣傳黨的政策;楊易明,幫扶困難群眾……如今,灌壩社區黨群已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強大的基層治理合力。

  CQDK全媒體記者 趙青

  原載《當代黨員》2021年第15期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