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正在對筍農進行管護培訓。 記者 李崎君 攝
南川網訊(記者 李崎君)9月26日,在合溪鎮草壩村,區林業局退耕辦負責人、方竹筍產業重慶市科技特派員李明跟隨筍農一邊采筍一邊開展管護培訓。
“留了竹母沒有,多寬的距離留一個?”“留了的,大概3米左右。”“留寬了,1米多就要留一個。”在和筍農盧天學的交流中,李明發現他留的竹母間距過大,當即告訴他正確的方法。
“你們要采筍徑1厘米、長度10厘米,筍徑2厘米、長度20厘米的,這樣的竹筍最好最嫩,對于筍徑較大的竹筍就不要采了,留作竹母。”李明說,采筍時一定要注意保留竹母,每畝要保留300個左右,留養好的竹母不但可以調整竹林結構,還可以更合理地利用竹林內光、水、溫、肥等資源,達到穩產高產。
“老吳,你的竹林密度太大了,六七年的老竹都還有。”在看到筍農吳仕倫的竹林后,李明告訴他,竹林的密度大并不是好事,密度太大,每根竹子吸收的養分就不足,而且5年以上的老竹不但不會再產筍,反而還會吸收養分,所以要砍除老竹,每畝竹林保留1000~1200根方竹為宜。
李明告訴記者,金佛山的筍林平均畝產能到250公斤以上,但合溪的筍林畝產還不足100公斤。究其原因,是因為金山、頭渡的筍農接觸方竹筍多年,有些家庭甚至是兩三代人都在從事相關職業,深知方竹筍應該如何開采、培育、管護,而合溪的筍農普遍接觸時間較短,只知如何開采,在竹筍的培育和竹林的管護技術上還不太全面,也導致合溪的方竹筍畝產低、經營水平低。
“金山、頭渡的采筍期大概是8月初到9月中旬,合溪因為海拔、日照、氣候的原因,采筍時間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整個方竹筍的鮮筍期就從45天左右延長到80天左右,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優勢,把南川方竹筍的品牌打得更響。”等到采筍結束后,李明打算將合溪的筍農集中起來授課,通過幻燈片和實地講解的方式把方竹筍管護技術更細致地教給筍農,幫助筍林增產、筍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