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中學開設《物理與生活》精品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見物思理學習意識
發布時間:2021-11-22 10:03:08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 記者 劉曉娟  物理現象可以說處處貫穿于我們生活中,如何將生活和物理知識結合,運用物理知

  ■ 記者 劉曉娟

  物理現象可以說處處貫穿于我們生活中,如何將生活和物理知識結合,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為此,南川中學開設了《物理與生活》精品選修課程,著力培養學生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把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讓物理真正走進生活。

  課程開設

  引導學生見物思理

  2017年,南川中學物理學科中心把《物理與生活》成功申報為重慶市精品選修課程,并成立了物理選修課課程組,制定了《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物理與生活”課程大綱》和《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物理與生活”課程方案》。

  《物理與生活》教材以物理史話部分、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實驗和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主要內容,形成了以錄播視頻為載體,依托紙質教材,電子教材、配套課件、教案和課后輔導制作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樣化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物理學史的介紹,穿插物理科學家的介紹,激發學生物理的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科學家的故事激勵自己,了解物理學史,明白自己學習物理知識來自前人的不懈追求。”南川中學副校長張競說。

  張競介紹,該校在學生互動環節和科普環節,加入生活中的物理實驗和物理現象作為示例。比如用較小的力踩剎車卻能使高速行駛的汽車在較短的距離內停下來,汽車剎車器的原理和結構是怎樣的?在城區很多的高樓上都安裝了避雷針,避雷針是真的能“避開雷”嗎?避雷針的原理和結構是怎樣的?是誰發明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去探索了解被觀察的事物、現象中包含哪方面的物理知識,明白是力學的、熱學的、光學的還是電磁學的知識,并深入分析這些事物、現象中與哪一個具體的物理知識點有關,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張競說,在教學中,他們重視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培養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注重補充國家課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和開發的方面,引導學生形成物理學科的良好思維習慣。

  搭建平臺

  培養學生物理學科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物理與生活》選修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張競說。

  近日,在南川中學慧心樓前文化廣場上,以“萬物之理與學科素養”為主題的游園活動暨科技航模現場展示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參加。

  活動中,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和實驗器材創設一些挑戰性的趣味活動,設置了吹乒乓球過水杯比賽、橡皮筋彈射小球進飯碗、斜立易拉罐、巧疊木塊挑戰賽等物理趣味項目,學生完成后即可獲得一定的獎勵。

  “通過趣味活動,讓學生在休閑娛樂中感受物理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張競說,此次活動是該校開展的“2021年秋期物理學科學術月”主題活動的一部分,這次物理學科學術月設置了視頻展播活動、征文比賽、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趣味物理知識競賽、科技發明與制作展示等,吸引了600余名學生參加。

  此外,學校還組建了物理興趣小組和社團,吸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時間主動參與,并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應用物理競賽和重慶市制作發明比賽,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成果轉化

  融會貫通實現美美與共

  《物理與生活》精品選修課程的開設,通過巧妙導入課題,將生活與物理知識相結合,引入物理學史等趣味物理教學方法,喚起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高二學生王逸對此體會很深。她說,物理對她來說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有些原理和公式比較抽象,她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物理與生活》這門課不會過多涉及到記公式或者做題,更多的是去感悟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她感覺更有親近感,對學習物理有了更多的興趣。

  學生在進步,老師也在成長。學校所有的物理老師都加入了物理學科中心,通過對精品課程的打造,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較高、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團隊。

  物理任課教師廖帥說,《物理與生活》這本教材中涉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去做物理實驗,他現在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盡可能去將物理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而《物理與生活》精品課程的探究也讓他對課程有了較深的積淀,讓他能夠更熟練地將其運用到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去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物理知識。在今年的南川區優質課大賽中,他所展示的高一《自由落體運動》課獲得了一等獎。

  近年來,該校學生先后在重慶市中學生物理科技小論文比賽中獲高中組一、二等獎;在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省級賽區二、三等獎;在全國高中應用物理競賽獲國家級一、二、三等獎等。教師先后獲得重慶市教育技術征文活動一等獎、第八屆全國校園發明創意大賽金獎;重慶市2019年中學物理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創新教具類特等獎;此外,在2020年和2021年還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等。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