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曉娟
走進北師大南川附校,這里不僅整潔優美、文化氣息濃郁、師生朝氣蓬勃,更有文明之風撲面而來。
學校是傳播文明的土壤,校園文明折射著社會文明。近年來,北師大南川附校創新實施“樂善承美·文明潤校”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整合校內實踐資源、拓展校外實踐基地、豐富立德樹人載體,形成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教育育人、環境育人的“六位一體”育人體系,深化師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和自覺踐行。
提升校園文化建設 以禮塑美環境育人
走進北師大南川附校,無論你身在何處,總能感受到濃濃的文明氣息。
漫步校園,校園布局獨特、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環顧四周,校園宣傳欄上展示著校風校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樂治、樂業、樂禮、樂行、樂學、樂和校園文化主題,文明禮儀提示牌流光溢彩,引人注目;走進教學樓,樂善主題長廊雅致安靜;走進教室,文化角、班務欄、圖書角、綠化角、黑板報等新穎別致,匠心獨運;側耳傾聽,校園里書聲瑯瑯,歌聲悠揚。
一樹一草都成景,一磚一瓦皆育人。“環境文化是教育的無聲課程,滲透著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時刻影響和熏陶著每一位師生。”該校學生成長中心主任何素蘭說,在校園環境打造上,學校在教室走廊、墻壁、校園文化墻等植入文化元素,并實施綠化凈化美化工作,裝飾、布點校園文化。還制定了“校園文明公約”,通過禮儀文化墻、“樂禮”樓道文化、跳禮儀課間操等教育形式讓孩子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踐禮養德。
同時,學校還打造“精致課堂”,開設國學課程,開展晨讀和經典誦讀,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通過開展“藝術文化節”“體育文化節”“科技節”等校園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深化校園文明細胞創建工作,定期開展文明學生、文明寢室創建活動,取得了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構建了和諧的育人氛圍。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存志浸潤好師德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近年來,該校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抓教師培訓,助力教師專業化發展。
“我們以黨員活動室為平臺,加上團隊志愿服務站、知行交流院(夢想課堂)、樂善長廊、樂善志愿大道的‘1+4’陣地體系,實現陣地從無到有、功能捆綁使用。”何素蘭介紹,該校嚴格落實黨建責任制,推行重難點項目黨員帶頭認領,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學校建立了“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優秀教師”的長效機制,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黨內來,目前該校中層干部90%以上是黨員,使黨支部成為學校發展的堅強保障。同時推進“名師培育工程”,注重新教師培養鍛煉,黨員干部“師帶徒”,“請進來、走出去”搭建交流平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該校廣泛開展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組織183名教師集體重溫《教師誓詞》,深化對學校育人功能的認識。建立師德管理考核評價制度,與每名教師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推行家長和學生評價教師機制,聘請11名家委會的家長代表任“師德師風監督員”,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師德師風管理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杠”,引導教師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
強化思想道德教育 守禮涵養好少年
10月中旬,北師大南川附校師生走進東城街道敬老院,開展“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志愿服務活動。敬老院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陪老人聊天,給老人揉肩、捶腿,聽老人講述過去的生活故事,為老人表演精彩的文藝節目,還幫助老人打掃房間衛生。
這是該校樂善志愿服務活動之一。該校創設了全區首個未成年人志愿服務管理平臺,以“1名黨員+3名團員+N名少先隊員+N名家長”的模式組建了9支樂善志愿服務隊,以黨員帶團員帶隊員的方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在北師大南川附校,每一位師生都是志愿者,每位志愿者都有一本集身份識別、服務計時、培訓記錄、積分兌換等功能為一體的“志愿者身份證”。
該校還建立了志愿服務嘉許回饋機制,對志愿者進行褒揚、獎勵,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目前,全校9支隊伍注冊人數已達2000余人次,已服務群眾5萬人次,營造了行善立德、關愛溫暖的校園文明新風。
近年來,該校積極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學校先后被評為“南川區文明校園”“重慶市文明校園”“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被重慶市委宣傳部評為“崗位學雷鋒示范點”。接下來,該校還將繼續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讓北師大南川附校處處綻放文明之花,真正提升學校師生的文明素養,實現黨風、校風、教風、學風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