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技術手段為防治地質災害賦能
發布時間:2021-03-25 09:11:46 來源:南川日報
新聞摘要:     雨下大了這個東西就會發出聲音,提醒我們要時刻關注地質災害。3月2日,西城街道沿塘社區3組村民
  

  “雨下大了這個東西就會發出聲音,提醒我們要時刻關注地質災害。”3月2日,西城街道沿塘社區3組村民袁遠洪指著電視柜上一個像音箱的裝置對記者說。袁遠洪所在的地方名叫田家,這里居住著100多村民,去年被納入災后重建項目。

  “一般來說,地質災害都和雨水天氣有關。所以對雨量的監測就非常有必要。”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人張旭指著一處居民房頂上的一臺裝有太陽能發電板的設備介紹,這臺設備是自動雨量計,專門用來收集雨量,當雨量達到一定數值的時候,就會通過線路連通村民家中的一個類似音響的裝置,然后通過網絡提前預警,提醒村民加強防范。

  去年,我區投資80余萬元,探索在20個穩定性較差、威脅人數較多的重要地災隱患點安設雨量監測計,及時建設地質災害雨量監測預警系統,啟動地質災害群專結合普適性監測項目建設,完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智能化監測預警項目(三級)建設方案,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監測預警精度。

  為更加全面、實時的對地災進行監測預防,近年來,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自動化實時監測設備安裝,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一旦下雨量超過設定值、地表發生位移,報警器就會現場報警,確保群眾在第一時間迅速撤離。

  去年,我區在20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建設群專結合智能化監測預警儀器,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設并投入運行。

  張旭介紹,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的建設是對地災隱患群測群防的有效補充,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有效將“人防”與“技防”相結合,開展“科技防災”,進一步完善了群測群防工作。

  張旭介紹,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化建設要求,2021年我區被納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智能化監測預警項目建設。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區地質災害智能化預警水平,通過綜合數據分析,為地質災害減災防災決策提供技術依據,降低因災傷亡和經濟損失,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