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浩然
過去,“赤腳醫生”背著藥箱走村串戶的身影,是中國鄉村醫療最鮮活的記憶。如今在南川青山間,一場靜悄悄的變革正在發生:在大觀片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訓中心,三甲醫院的專家手把手教村醫心肺復蘇技巧,百余人的專家團讓“赤腳醫生”穿上了現代醫學的“戰靴”。
隨著全市首個區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訓中心在大觀中心衛生院啟用,這樣的場景將成為南川鄉村的常態。這個藏在青山間的“醫療練兵場”,看似只是提升醫護技能的普通舉措,實則打開了觀察鄉村振興的新視角——當“健康防線”在廣袤鄉野間筑得更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愿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因病返貧”始終是高懸在農民頭上的利劍。南川創新建立的實訓中心,正是瞄準了這個關鍵痛點:通過每季度家門口的“實戰課堂”,讓村醫掌握應急救援、中醫適宜技術等“看家本領”,相當于在田間地頭建起24小時待命的“健康哨所”。當村衛生室能處理八成常見病,鄉親們不再為小病奔波百里,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生產生活,這正是阻斷“疾病—貧困”惡性循環的治本之策。
鄉村振興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實訓中心建立的“培訓—考核—回爐”閉環機制,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103人專家庫既有三甲醫院骨干傳授理論知識,也有老名醫手把手教開方子,這種“理論+實操”的組合拳,讓鄉村醫生既能學到規范診療流程,又能掌握契合農村實際的工作方法。正如學員陳朝明所說,在實訓中心練就的本領“回去馬上能用”,這種帶得走的能力,比單純引進設備更有生命力,為鄉村培育了一支“永不撤離的醫療隊”。
當更多村醫從“赤腳”走向專業,廣袤鄉野間便真正筑起了阻斷“病根”變“窮根”的健康防線。這或許是對“赤腳醫生精神”最深情的傳承——用與時俱進的醫術,繼續守護田間地頭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