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舞臺表演中的楊梓萱。受訪者供圖
□ 記者 王婷婷
楊梓萱是2024年度重慶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獲得者,于今年6月從隆化一小畢業。在校期間的2020至2023年,她先后4次獲得市級朗誦和演講比賽一、二等獎。
楊梓萱學習成績優異,一直名列班級前茅,是父母和老師口中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但分數并不是成長過程中的全部內容。
在學校教學理念和自身家庭教育的雙重加持下,學習之余,楊梓萱會積極主動投入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獻出一片愛心。她常會買上蛋糕、牛奶與同學一道去敬老院看望爺爺奶奶,帶上清潔工具和三五好友同去鼓樓廣場撿拾白色垃圾,呼吁同學積極投入植樹造林活動……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幫助到別人,我覺得這很光榮。”作為“學校志愿服務隊”隊長,楊梓萱認為,參加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對她的學習生活來說是一種助益,能夠從中體會到成長的多維度樂趣。
從小到大,楊梓萱接觸過許多興趣培養班,但隨著年級升高、學習任務加重,最終保留了她比較擅長且喜歡的演講朗誦、鋼琴、書法等愛好。
“從幼兒園開始,我發現她上臺朗誦時很松弛、控場能力強,就想讓她在這方面多加練習。”楊梓萱的母親劉燕說,孩子既然喜歡且有一定天賦,作為家長就應該支持她的選擇。
圍繞這些愛好,楊梓萱參加過許多比賽。在參與學校革命故事講解員評選過程中,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她會擠時間搜集資料全方位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然后聲情并茂地用自己的語言在舞臺上展現,這讓她從眾多競爭選手中脫穎而出。勝出后的她還曾到東街古承鑠講堂,向市民講解紅色故事。
“有時候為了準備一場演講,我會耗費大量的課余休閑時間。”談及參與這些比賽是否辛苦時,楊梓萱表示,辛苦是肯定的,但“熱愛”讓她堅持了下來。除此之外,她身上的這股韌勁兒頗有她父親身上的影子。“我爸爸每天都會到戶外快走,無論刮風下雨,從不中斷。”她認為父親的自律很了不起,對她的性格養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親是榜樣,母親是朋友。當她把書本落在公交車上,焦急得不知所措時,是母親陪伴在身邊,沒有半句責難,而是引導她不要慌、動腦筋、想辦法如何找回丟失的物品。“回想一下那輛公交車外觀是什么樣?”“公交車一定會經過哪個站?走哪條線路?”……經過一番奔波詢問,她的書本失而復得。是母親用平穩的情緒和正確的方法陪伴她上了“人生一課”——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有時候,楊梓萱會為了一次考試失利而落淚。但母親會告訴她,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拼搏努力過,就問心無愧。
鋼琴考級、奧數、書法、閱讀……她的學習生活被規劃得井井有條。助人為樂、自信堅強,我們看到了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成果在這位成長中的少年身上的全方位體現。
“長大后,我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楊梓萱對于未來早已有所期待和規劃,而現在的她空閑之余會看與法律相關的書籍,“因為喜歡,所以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