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黎明
6月28日,記者走進馬鬃村2組,只見稻田里,嫩綠的稻苗整齊排列,隨著微風輕輕搖曳,仿佛是大地的綠色絨毯。新修的溝渠水流清澈,映照著藍天白云和岸邊的綠樹、村莊。它們既是農田的灌溉之源,又成為了鄉村風光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得益于在該村實施的市級土地整理項目。近年來,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積極探索土地整理助推鄉村振興路子,在田地整理的基礎上實施村莊環境提升、自然生態修復,取得良好效果。
土地整理 / 助力鄉村振興
一年前的馬鬃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產業道路缺失、生態環境退化、產業勢能不足、土地撂荒嚴重,讓這個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面臨著產業欠缺、發展滯后的現實瓶頸。
“我們這里雖然耕地較多,但都很零碎、不規整,耕作不方便。”馬鬃村黨支部書記田孟剛介紹,以前村里的耕地不僅田塊小,而且田間配套設施不完善,如排水溝排水不暢、生產路主要為土質田坎路等。
改變源自市級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
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副主任李建斌介紹,馬鬃村市級土地整理項目嚴格尊重當地自然條件和既有地形地貌,以耕地保護為主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主要解決馬鬃村生產、生活和生態存在問題,同時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在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情況下進行綜合考慮。
李建斌說,在福壽鎮總體規劃中,馬鬃村為全鎮重要糧食產區,產業定位為以有機水稻為主的特色農業。優質有機水稻是福壽鎮的特色支柱產業,近年來福壽鎮探索發展的“水稻私人定制”更是深受消費者青睞。
基于上述情況,區規劃自然資源局通過布設田間道、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設施等,讓馬鬃村竣工后的項目區耕地更集中連片,生產更宜機化,土質更肥沃,為當地持續打造優質生態水稻種植、優質蔬菜等奠定基礎,促進產業發展。
環境整治 / 重塑鄉村容顏
走進馬鬃村一處居民點,“市級土地整理項目,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幾個大字躍然在一家農舍的墻上。環視一圈能看到,居民點的中心是一個新落成的小廣場,小廣場用石面鋪地,周邊種植了綠樹和鮮花,村容整潔漂亮;小廣場邊修建有一座仿古石墻,墻上砌有陶罐、青瓦、磨盤等,古樸有趣,獨具特色;小廣場另一側原有一個廢棄的蓄水池也維修結束,現在池水清澈;居民點里石質磚鋪道,石板小道與房舍相連,一直延伸到村頭,。
李建斌介紹,區規劃自然資源局以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節約優先為原則進行規劃科學,以“土地整治+村莊環境治理”為抓手,推動打造整潔、舒適的農村生活環境,如此才有了馬鬃村這一處美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區規劃自然資源局不斷探索土地整理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全域土地整理新格局,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致力于留存地方特色和農村風情的物質形態、人文景觀。以福壽鎮馬鬃村國土空間規劃為例,將該村土地整理項目區定位為以水稻產業為主,村道定位為騎行旅游觀光路線,將其打造成為典型示范農業觀光區。
“土地整理項目給馬鬃村帶來的是改頭換面、升級再造。”眼前這一切,讓馬鬃村黨支部書記田孟剛由衷感慨,他說馬鬃村市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還包括院落整治和廣場院壩整治,其效果不但體現在地力的提升上,還體現在村容村貌的變化上。
“田園、村莊變美后,結合鎮上每年開展的西瓜節,還有定制水稻文旅項目,村里的農家樂、民宿等產業都可以慢慢發展起來,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道路。”田孟剛對馬鬃村未來發展充滿了希望。
生態修復 / 不負綠水青山
走進水江鎮大燕村2組257縣道旁的一處歷史遺留礦山,只見曾經廢棄的采石場礦坑,經生態修復后,如今已種植了綠色植物,綠油油的光葉紫光苕和周邊的刺槐樹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世界。
該歷史遺留礦山于2023年12月動工復墾,2024年5月完成生態修復,實施面積15畝,工程投資30萬元。整個修復工程包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地形地貌重塑工程、土壤修復工程、植被恢復工程、配套工程。
在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和水江鎮政府的合力推進下,這片曾經千瘡百孔的歷史遺留礦山,如今已煥然一新,披上了綠色的新裝。整個礦山區域修復后的土地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我區大力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立足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大溪河流域系統性,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每年均超額完成市級下達的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
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土地復墾科負責人張成焱介紹,我區自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以來,共實施了5個批次13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項目區1275畝被損毀土地得到及時修復,產生礦山生態地票134畝,預計可獲得地票資金收益2600余萬元。生態修復效果明顯,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修復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