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是醫院的立院之本,擁有新技術,開展新項目對于提高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區中醫醫院把開展新技術、新項目作為提升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切實減輕患者負擔的同時,著力提升醫療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打開“生命通路”
開創急救新通道
在急救過程中,靜脈輸液就是生命通道,快速建立靜脈通路是成功搶救生命的關鍵。今年4月,區中醫醫院急診科接診到一名男性患者,患者昏迷、肢端冰涼,診斷為飲酒后誤吸導致嚴重呼吸衰竭、休克,患者生命垂危,隨時可能死亡。
監護、轉運、氣管插管、吸痰、建立通道……院前急救團隊立即展開緊張有序的搶救,但該患者身材肥胖,再加之嚴重休克外周靜脈塌陷,導致外周靜脈通道建立困難,難以進行快速補液,使患者血壓出現進行性下降。情況評估后,院前急救團隊果斷為患者進行骨髓腔輸液,定位、消毒、穿刺、沖洗、連接輸液器一氣呵成,僅10余秒鐘,骨髓腔輸液通路成功建立。經骨髓腔加壓快速補液后,患者血壓逐漸回升,之后患者轉入ICU,經ICU團隊進一步高質量救治,1周后患者痊愈出院。
此次搶救是該院開展的首例院前骨髓腔輸液搶救。骨髓腔輸液技術起源于戰地救援,是搶救患者時最可靠的建立靜脈通路方式,其穿刺成功率近100%,穿刺時間僅需數十秒,輸液速度可達每小時6升。
“建立靜脈通道是危重患者搶救的關鍵,但現實中受呼吸心臟驟停、嚴重創傷、休克、肥胖、癲癇等患者因素,以及夜間野外急救、救護車顛簸等環境因素影響,常常導致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困難甚至失敗。”該院急診科副主任楊代芳介紹,目前,區中醫醫院已在院前院內急診、ICU開展該項技術,盡最大可能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
精準救治危重患者
為生命保駕護航
今年6月,區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開展脈搏指示持續心輸出量(PICCO)監測+血漿置換+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技術,成功救治一例極其危重甲亢危象并發難治性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一名51歲的男患者因“中上腹痛伴腹瀉1天”入住普外科,第二天該患者出現大汗淋漓、意識障礙、反復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嚴重休克,隨即轉入重癥醫學科,又經檢查發現患者出現多臟器功能損害,醫務人員立即展開急救工作。
“患者起病迅猛,結合甲功檢查異常,我們判斷患者為甲亢危象并發難治性惡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重癥醫學科主任霍銳說,血漿置換治療(TPE)與傳統內科治療相比,能夠快速清除約99%甲狀腺結合球蛋白,可迅速降低甲狀腺激素水平,所以該院在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血漿置換治療,使心律失常的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心律失常外,患者還有嚴重休克、無尿和心臟泵血功能嚴重下降的情況,血流動力學管理極為困難。“血流動力學管理是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組成部分,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能夠更好地監測危重病人的生命體征情況。”霍銳介紹,對患者進行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后,同時聯合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對患者容量、內環境進行管理,醫生能夠實時評估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實時調整治療方案,實現精準化治療。經過1周的精細化管理,患者休克糾正,心功能逐漸恢復,多器官損害得到好轉,安全轉入普通病房,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近年來,區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開展新技術、添置新設備,重癥管理水平日益提升,開展了重癥床旁血液凈化、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等近20項新技術,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多發傷、各類中毒、重癥胰腺炎等各類急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顯著提升,極大提高了該院危重癥救治硬核力量,更好地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
科室介紹
急診科
急診科成立于2016年,實現院前—院內—EICU一體化急危重癥救治體系。科室急危重癥救治技術成熟,對創傷、急性中毒、動物致傷等形成了完整的中西醫診療規范。開放綠色通道,使急危重病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救治。中醫特色療法凸顯,如平衡針、拔罐、刮痧等得到廣泛應用。
該科室急救設施設備完善,擁有轉運呼吸機、有創呼吸機、腹提式心肺復蘇儀、可視喉鏡、除顫儀、電動洗胃機、心電監護儀、簡易呼吸器等急救設備。同時,承擔了南川區“120”急救任務,現有監護型及負壓救護車共4輛,實現“上車即入院”、24小時接診,年接診人數約2000人次。急診門診年接診人數2萬余人次,急危重癥患者比例達6%,搶救成功率達90%以上,救治水平處于區內前列。
重癥醫學科
重癥醫學科開設以來長期接受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急救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技術指導、常年有專家查房并指導工作和轉診綠色通道支持。
骨髓腔輸液技術、超聲定位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床旁CRRT、血液灌流、血漿置換、重癥康復為該科室特色醫療。
該科室將現代醫學與中醫相結合,開展中藥湯劑、針灸、中藥外敷、中藥灌腸、中藥漱口、中藥熱熨、耳穴壓豆等多項中醫藥治療技術。其中中藥鼻飼,中藥灌腸聯合四黃水蜜外敷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銀荷漱口液口腔護理預防口腔真菌感染及呼吸機相關肺炎;電針輔助機械通氣鎮痛鎮靜,治療ICU獲得性譫妄等中醫特色技術效果顯著。
點滴護理“溫度”拉近護患“距離”
為了進一步營造舒適便利的就醫環境,深化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區中醫醫院有針對性地從就醫服務中點滴小事出發,落實“維護患者四措施”,進一步強化“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不斷創新護理服務內容,給患者帶來信心,給家屬以寬心,給工作以恒心,從而使醫院的優質護理服務更加細致化、人性化、品質化。
主管醫生遞名片
護患“零距離”
“阿姨你好,我是你的主管醫生鮮欣熹,這是我的名片。”11月13日,因身體不適入院的蒲女士剛到病房沒多久,她的主管醫生——肛腸科執業醫師鮮欣熹就來到病床邊,向蒲女士自我介紹并將一張名片遞到了她的手中。“身體有什么問題或是需要了解咨詢病情,隨時可以聯系我。”在鮮欣熹遞出的名片上,詳細寫明了她的聯系方式、職務職稱、科室電話、醫院地址和24小時急診接診、咨詢電話等信息。
“第二天我就要做手術,有許多術前準備工作,術后也有很多注意事項,我又怕記得不清楚,正想詢問醫生的聯系方式,沒想到醫生主動遞名片給我了。”一句“隨時可以聯系我”讓蒲女士非常感動,也讓原本因生病而緊張的內心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在區中醫醫院,每位醫生都有印制的專屬名片,上面詳細寫明了聯系方式,患者除了可以在各個科室的護士站拿取外,患者住院后,主管醫生也會在2小時內主動向患者介紹自己并遞上名片。
“遞名片的動作雖小,取得的效果卻很好,患者或家屬根據名片可以直接聯系相應的醫生,得到正確及時的就醫和用藥指導,有效提升診療效果。”區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庹婭說,“遞名片”也是表達了醫生愿意與患者溝通的誠意,有利于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在醫患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信息橋梁。
專業護理有溫度
服務更暖心
走進區中醫醫院,就能從醫護人員熱心親切的問候、耐心細致的健康宣教、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和用心暖心的護理服務中,感受到充滿人情味、關心患者、尊重患者的氛圍。
58歲的樓女士因腰椎骨折住院,大部分時間都只能躺在病床上,生活很不方便。“這種情況最好是有家屬陪伴,吃飯上廁所的時候能有人幫忙。”針灸科主管護士婁琳是樓女士的責任護士,當她了解到樓女士的家人都不在身邊時,這個病人就成了她特別關注的對象。在日常救治及護理之余,婁琳在治療時的關心問候,輸液時的周到提醒,情緒低落時的陪伴理解和生活中的及時幫助,都讓樓女士真切體會到護理人員的暖心和貼心,也感受到了優質高效的專業護理服務。
這樣有溫度的護理服務并非偶然,加強與患者的互動是區中醫醫院“維護患者四措施”的其中一項。入院時,科室主任、主管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會主動聯系,消除醫患間的陌生感;輸液時,詳細告知患者每一瓶藥水的功效和使用目的,消除患者心中的茫然;檢查前,一一告知檢查的目的、配合等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內心緊張;治療中,關注和疏導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
“友善的行為帶給患者溫暖,專業服務則彰顯著護理的內涵與深度。”庹婭說。
延續護理延續愛
回訪更貼心
“最近恢復情況怎么樣?”“疼痛情況好轉了些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打電話咨詢。”電話里的一聲聲叮嚀是區中醫醫院針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回訪的工作日常。
52歲的丁女士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十多年,導致駝背非常嚴重,有時甚至疼得整夜睡不著,前不久到區中醫醫院入院治療,治療后疼痛情況得到極大緩解。“她的病情特別需要保暖,千萬不能受寒,所以氣溫下降之后,在電話回訪時,我特意叮囑了生活中一些注意事項。”針灸科副護士長、主管護師張愛玲說。
在過去的觀念中,對患者的護理僅限于住院期間,出院后就終止了護理服務。“雖然患者的大部分疾病在住院期間已經解決,但是很多患者回家后仍然會有健康問題,像輔助器具的使用、康復訓練、藥物更換、營養搭配等方面,需要患者和家屬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事項。”庹婭說,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使得護理服務有了延續性,對醫院來說,能夠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及就醫感受,及時收集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各部門、科室和個人,從而整改提升;對于患者而言,出院后也能感受到醫療服務,在恢復期得到持續的護理保障,從而促進患者康復,進一步提升了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