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尊重與關(guān)愛之光照亮你我心田
發(fā)布時間:2023-10-17 09:36:01 來源:
新聞摘要:

 

  □ 程小群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都會遇到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后進生,而我在關(guān)心他們成績的同時,也特別關(guān)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由于學習成績落后,后進生易受到大家的排斥,也容易產(chǎn)生自卑、逆反、矛盾的心理。當然,家庭因素也是造成他們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幫助后進生除了方法、技術(shù)上的講究,最基本的態(tài)度應該是尊重與關(guān)愛,否則他們不能得到真正的“轉(zhuǎn)化”。這讓我想到了“沛沛”。

  沛沛是我們班一位個頭較矮、各方面習慣較差的男孩兒。但和許多調(diào)皮男孩兒不同,沛沛會在犯錯被我批評之后露出無所謂的表情,通常這會被誤認為“臉皮厚”,更會引起老師的憤慨,我也不例外。在多次批評看不到他的變化,甚至變本加厲之后,我開始思考:這個孩子頻繁犯錯究竟是出于怎樣的動機?

  沛沛是重組家庭的孩子,主要由奶奶照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個孩子是缺愛的。另外我發(fā)現(xiàn)沛沛特別喜歡吮吸食指,一坐下來就會有這個動作。用心理學觀點來解釋,這正是口唇欲未得到滿足的表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沒能得到滿足,內(nèi)心自卑、渴望得到關(guān)注。那該怎么幫助他呢?

  首先,我停止隨意地批評、指責沛沛,不讓他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傷害。即便他犯錯,我也避免當著同學的面批評他。一般情況下,我會把他帶到走廊或是操場上,有意無意地跟他聊天,讓他在放松狀態(tài)下分析自己做這件事的理由,當然他的解釋幾乎都是“是別人先對我不好,我才動手”或者“我只是想……沒考慮到……”看得出來他想和別人有更多聯(lián)系和互動,但是他并不懂得合適的方法,當出現(xiàn)問題時,他把自己受到的指責投射到別人身上,習慣性地認為是別人不好。于是我又引導他正確分析與人相處的問題。

  有一次,有同學告訴我沛沛無緣無故去拉扯他的衣服,把他絆倒了,而沛沛則委屈地說:“怎么辦嘛,我想跟他們做游戲他們又不理我,我就拉著他的衣服跟他說話,結(jié)果用力過猛了……”看到他急得哭起來,我輕輕摸著他的頭,跟他示范了怎樣禮貌地跟同學交流,并告訴他人與人之間都有安全距離,當你們之間關(guān)系不夠親密時,你太靠近他,會讓他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生氣,所以首先你要跟他建立比較親近的關(guān)系,比如與他聊聊你們感興趣的話題,平時多幫幫他,當他覺得你是個可靠的人以后,你再去跟他做游戲,他一定會很歡迎的。看到他重重地點了點頭,我稍微放下心來。

  在這幾個月中,我對沛沛的批評減少了,對他的關(guān)心和幫助增多了,但是他仍有破罐子破摔的表現(xiàn)。通過觀察我終于找到了原因——班上出現(xiàn)了一種不和諧的氛圍,很多同學不喜歡所謂的“后進生”,甚至無中生有地找他們“麻煩”,當然沛沛也沒有幸免。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這樣的“不平等”和“勢利”繼續(xù)存在,還如何指望孩子們團結(jié)互助,用愛凝聚這個集體?然而,我自己做到尊重和關(guān)愛沒問題,但要把尊重、關(guān)愛輻射到全班,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我又堅信孩子們是善良有愛的,我只需要喚醒他們心中的愛。我在等待一個時機,制造“關(guān)鍵事件”。

  那天,班上選舉小干部,沛沛主動競選書柜整理員,結(jié)果在意料之中——他的票數(shù)為0,他顯得十分沮喪。機會來了,我故作驚訝地問,怎么會是0票呢?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控訴”著沛沛。我又說:你們的理由很充分,但是我也有理由投票給他。于是我列舉了他的許多優(yōu)點,比如從不攻擊同學、保護弱小、細心有責任心等,甚至還追問受過沛沛幫助的同學:“你覺得他值得這一票嗎?”班上鴉雀無聲,大家表情有些復雜。我繼續(xù)問:“如果因為有缺點而不投票,那每個人都應該是0票。”這個情景,引發(fā)了孩子們對如何評價別人的思考。接著我又給大家講了兩個關(guān)于平等待人、關(guān)愛他人的故事,并再次解釋競選標準——愿意并且有能力為班級服務的、有責任心的同學。看到大家若有所思,于是我提議再進行一次投票。這次有十幾個同學給沛沛投了票。我讓同學說明投票理由,有同學說他符合條件,只是大家對他有偏見;也有同學說愿意相信他,也許選上之后他會有所改變。我肯定了同學能從多方面評價他人、相信他人能變得更好的做法,這是一種大愛,一種包容心。我還表示,這種有大愛的孩子越多,我們班會更溫暖、更團結(jié),大家會更幸福。這樣的評價激勵使孩子們有了新的覺悟。

  后來我又借機加強了孩子們這方面的意識,類似不和諧的現(xiàn)象慢慢消失了。沛沛交了幾個新朋友,并主動地去幫助同學;我還看到他犯錯誤之后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并主動向我承認自己的問題,沒有再指責別人;與他聊天,他的關(guān)注點也不再是“誰傷害了我”,而是“我今天發(fā)現(xiàn)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整個人變得積極陽光了。不止沛沛,好些從前被“看不起”的“后進生”也多了一份自信,學習上從以前的無所謂變得有目標、有行動了,可謂是一舉多得。

  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我們相信孩子有著無限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多花一點心思,多一點智慧,多關(guān)注學生作為“人”的屬性,用喚醒代替要求和指責,讓教育自然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作者系隆化七小教師)

相關(guān)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