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26年 他拄拐為學生“點燈”
發布時間:2023-09-11 09:35:15 來源:
新聞摘要:

  扎根鄉村26年  他拄拐為學生“點燈”

  ——記2023年第二季度“重慶好人”劉榮洪

 

33333333333

  劉榮洪在做教研。

  □ 記者 李佳遙/文 陳姍/圖

  又到一年開學季,南川三中的高中數學老師劉榮洪又拄著拐杖回到校園,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地給學生上課。這是他拄拐上課的第三年,也是他扎根鄉村教育的第二十六年。

  回鄉從教

  激活鄉村學校一池春水

  劉榮洪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學生。和眾多農村學子一樣,有著一顆想要走出大山的心。

  上世紀末,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無數人的生活及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學畢業后,劉榮洪的同學們有的選擇了經商,有的選擇了從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劉榮洪思考再三,最終選擇從教,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1997年,劉榮洪來到大有中學當初中數學老師。那時正值八月底,暑氣未散,劉榮洪背著一床被子,拎著盆子、水桶、保溫瓶來到學校報到,開啟了教師生涯。

  那時候交通不便,再加上學校地處偏遠,老師們基本上都是住教師宿舍,一年半載才回一次家。

  學校已經很久沒有來新老師了,22歲的劉榮洪成了全校最年輕的一位老師,他和班上學生年齡相差不大,在學生心中,與其說他是老師,不如說是大哥哥,因此和他分外親近,課余時間常常約他一起打籃球和乒乓球。

  作為學校唯一一位數學專業出身的科班教師,同事們也對他充滿期待。

  在劉榮洪看來,數學這門學科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最重要的是建立數學思維,要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啟發式教學提高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思考中來。

  同事們雖然認可他的教學理念,但始終覺得鄉村學校的學生基礎薄弱,實行這種教學方法耗時長、見效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一開始也只是持觀望狀態。

  后來發現,他的課堂分外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大膽發言,他像帶兵沖鋒陷陣的將軍一樣,帶著學生攻克一個個難題堡壘,每堂課結束后,他和學生都覺得意猶未盡。

  一學期結束,他的學生進步顯著,全班成績在年級上數一數二,他的教學方法激活了鄉村學校的一池春水。這時,同事們才真正對這位年輕的劉老師刮目相看,紛紛向他請教,找他探討。

  漸漸地,他的名聲也逐漸傳出了這個小山村,不少城區學校向他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回城任教。

  潛心鉆研

  從劉老師變成“劉教授”

  2001年,劉榮洪謝絕了所有城區學校的邀請,接受南川三中的邀請,從一所鄉村學校來到另一所鄉村學校,成為一名高中數學老師。

  從初中教學到高中教學,對于劉榮洪來說,這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開學前夕,劉榮洪就去書店選購了一摞教學資料,結合歷年高考試卷,進行考情研判,梳理教學重點,提前備足了一周的課。開學后,他虛心向同事請教,很快就適應了高中教學節奏。

  在教學方法上,劉榮洪依舊不提倡題海戰術,而是引導學生“吃透”真題,學會一題多解、題目變式、多題歸一。“上劉老師的課必須非常專心才能跟上他的節奏,他要求我們提前預習,積極思考,盡量在課堂上就消化吸收當天的知識。”學生羅星星說,雖然劉老師是一位愛做題的老師,經常去辦公室都能看到他在埋頭做題,但他給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卻不多,可每一道都是他精挑細選的。

  在學生眼中,他溫和、慈愛,無論何時,總是耐心細致地為他們答疑解惑;在同事眼中,他愛崗敬業、樂于助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大家總是傾囊相授。由于他喜歡鉆研、善于思考,看起來儒雅睿智,同事、學生都喜歡親切地稱他為“劉教授”。

  “劉教授”從事教學工作二十六年,從年輕教師成為教研組長,教學成績一直遙遙領先,他用專業和熱情為學生演繹數學之美,點亮知識之光,讓大家不再對數學這門學科望而生畏。

  每年教師節是劉榮洪的手機最為繁忙的時候,從早到晚會收到天南海北學子發來的問候,辦公桌上也會鋪滿孩子們寫來的各種祝福、感謝賀卡。在他看來,這就是成為一名教師最幸福的時刻。

  拄拐回校

  課堂才是我的“主戰場”

  2019年的一天,劉榮洪正在教室講課,突然腰腿傳來的一陣劇痛,讓他幾乎無法站立,但他依然堅持上完了這堂課才回到辦公室,歇息了好久才緩過勁來。

  起初,他以為只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想著忍一忍、扛一扛就好了。那時,正值期末,是教學工作最繁重的時候,工作的忙碌讓他把病痛擱置一旁,直到出現大小便失禁,才引起了他的重視。眼看還有十多天就期末考試了,劉榮洪打算再堅持一下,等到寒假再去醫院檢查。

  一向溫柔的妻子得知情況后,和他大吵一架,催促他趕緊請假去檢查,劉榮洪一邊安慰妻子說問題不大,保證這學期結束立馬就去檢查,一邊暗自穿著“尿不濕”忍痛上課,一直堅持到放寒假。

  學期結束后,妻子立馬帶著他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們,劉榮洪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病癥——硬脊膜動靜脈瘺,這是一種椎管內血管畸形,得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聽到這個結果,夫婦倆愣了足足十多分鐘,妻子淚流滿面,責怪他一拖再拖,其實那會兒,劉榮洪的腦海里也是一片空白。

  留給他們的選項只有一個,做手術。經過六個多小時的手術后,又是漫長的住院、理療。住院一個多月,一晃又要開學了,他的身體還未完全康復,只能扶著拐杖勉強站立。醫生建議他再休養一段時間,但他不顧醫生勸阻,催著妻子趕緊給他辦出院手續。劉榮洪對妻子說:“學生還等著我呢,我要回去上課,課堂才是我的‘主戰場’。”妻子拗不過他,只好幫他辦理了出院手續。

  開學,劉榮洪拄著拐杖準時出現在了講臺上。看著拄拐的劉老師,學生都關切地詢問老師怎么了,劉榮洪笑了笑,擺擺手,說扭傷了腳,問題不大。后來,大家從班主任口中得知,劉老師生了一場大病,還未痊愈就趕著來校上課。

  為了減少劉榮洪的站立時間,學生自發湊錢給他買了一根高腳凳,讓他盡可能地坐著上課。教室里出現的高腳凳讓劉榮洪分外感動,學生的關心更是讓他心里暖洋洋的,他笑著說:“坐著怎么上課嘛,我還要寫板書的哇。”雖然多媒體早已普及,但劉榮洪還是喜歡用最傳統的粉筆、黑板進行板書,帶著學生一步一步思索、一步一步解題。板書結束后,等到課堂練習的片刻,他才坐下來歇一歇。

  患難與共

  既然說服不了那就同行

  劉榮洪的班級在教學樓五樓,拄拐上樓會花費很多時間,為了上課不遲到,他每天都提前出門,拄著拐杖、扶著樓梯艱難地上樓,其間,由于路面濕滑還摔倒了好多次,膝蓋、手肘傷痕累累。

  妻子羅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勸他請假休養,劉榮洪總是一口回絕,學校領導也擔心他上課站立時間太長會加重傷情,讓他回家安心養病,另外找位老師幫他代課,他依舊婉言謝絕,說馬上就要高考了,時間緊任務重,臨時換老師擔心學生不適應,影響學業。

  無奈,學校領導和他妻子商量后,最終只能同意讓他拄拐上課。拗不過丈夫,妻子只能支持他、幫助他,于是申請從原來的學校借調到南川三中,抽空攙扶著他上下樓梯。

  “勸不住,他就是這樣的牛脾氣,不愿落下學生一節課。”說起丈夫劉榮洪,妻子羅佳埋怨的話語里帶著些許心疼。

  拄拐三年多,劉榮洪的掌心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但由于有一條腿發不起力,站久了酸痛,偶爾也會摔倒,但他從未因此退卻,面對大家的關心,他總是笑呵呵地回應:“小問題,沒得關系。”

  拄拐上課三年多來,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劉榮洪從未遲到。在課堂上一如既往地熱情洋溢,有時上課太投入,便常常忘了坐下來歇一歇,直到下課鈴響回到辦公室,才恍然發現雙腿麻木、關節脹痛。

  就這樣,他一次次咬緊牙關,拄著拐杖,扶著黑板,撐著講桌一遍一遍地為學生講解函數、橢圓、拋物線……沒有因為病痛缺席過一次課堂,也沒有因為病痛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上留下一絲遺憾。

  作為通過接受教育走出“農門”的鄉村教師,劉榮洪深知教育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對于鄉村學子來說,教育依舊是幫助他們走出大山的捷徑,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路徑。他說,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盡自己所能,幫助鄉村學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盡力幫助他們清除求學路上的障礙,用教育為一個又一個家庭點亮希望之燈。

  26年來,劉榮洪用一片赤子之心扎根鄉村教育,鋪就了無數鄉村學子的前行路,用責任和擔當詮釋了他對鄉村教育的不懈追求。如今,他的步伐雖然蹣跚,但堅定;他的背影雖然瘦小,但在學生及同事眼中,卻是那樣的高大偉岸。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