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穎
前言
讀師范專業的我,懷揣著年幼時就立志當人民教師的夢想,經過拼搏與努力,終于圓夢,成為了一名初中教師,同時也是初一(8)班58個孩子的“姐姐”。剛剛接手這個班,對班上每個學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就在我躊躇滿志剛接觸這幫孩子時,一件事發生了,那段經歷讓我感觸頗深,久久難以忘懷。
初識
我班上有一名學生叫“騰飛”,據小學老師介紹,他品行不錯,成績也名列前茅,是一個大有前途的苗子。可上課第一天就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57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都認真地盯著黑板,唯獨他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任憑怎么叫也叫不醒。這正常嗎?發生了什么?我非常著急。
了解
通過對騰飛的了解,我知道了以下信息:騰飛是獨生子女,父母都在外地務工,家中只有婆婆照顧他。他很孝順,小學讀書非常用功,人也很聰明,學什么都比較快。
通過調查,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么聰明的一個孩子,只要老師教育得當,肯定會前途無量的,我充滿了信心。可是,慢慢地我發現提問他什么他都心不在焉,還是昏昏欲睡的樣子。第一次考試,他的成績竟然下滑了400多名,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謎底終于在有天晚上我查完宿舍的時候揭開了……
大約是晚上10點來鐘,我遇見一個同事聊了兩句就晚走了一會兒,正準備扭頭離校時,看見騰飛從男生宿舍門口溜了出來。我著急地緊跟著,最終在一家網吧門口止步了。原來,他竟是溜出來上網了!我快步走進網吧,把他拉了出來。他滿臉通紅:“老師,我錯了!”“天不早了,你先回去睡覺吧。有什么事,咱們明天學校再來解決。”我壓住滿腔怒火,平靜地說。第二天,經過對他宿舍同學的詢問才得知:他竟然每隔一晚就通宵上網!
談心
第二天午休時刻,我把他叫到了我的辦公室。剛進辦公室,他手足無措,滿臉通紅,表情很緊張。我端來一把椅子,讓他坐下,看他開始放松心情,我也放了心。就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其實還是個孩子,我應該好好地教育他、引導他,教他如何遠離網癮,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現狀。
我隨意地與他聊了起來。聊了一會兒,終于聊到了我早想知道的一個話題:小學畢業考過后的暑假是怎么過的?騰飛一下子低下了頭,沉默片刻后,在我的提示下終于開口了。從他的一大堆話中我知道了以下內容:一是騰飛的父母在他3歲時就出去打工了,很少回家,他與奶奶一起生活。在家庭教育方面,他缺少父母關愛,父母似乎也覺得虧欠他,總是寄給他很多零花錢。二是暑假里他聽他一個朋友說,如果常常上網就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們就會回來了。
轉變
針對他的這種情況,我趕緊通知他的父母,可是他父母太忙還是無法回來。一切只能靠我自己了。我對他不再單單以說服教育為主,而是運用多種方法從心靈到行為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教育。晚上把他交給班長監督,周末我一有空,就帶他出去騎車、爬山,盡量培養他的其他愛好,同時也給他很多關心和愛護。上課時常抽騰飛起來發言,不時把他叫到辦公室來跟他交流。他向我保證,再也不去網吧了。我的辛苦沒白費,騰飛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期末考試時,他的成績上升到年級前200名。他進步了,一顆曾經迷失的心正慢慢地回來了。我鼓勵他要有遠大志向,他甚至立志要考外交學院,當一名外交官。他的成績一路攀升,年級前150名、100名、30名,最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
感觸
結合這件事情,我對自己的教育觀進行了深深地反思:
一是要真正花功夫、花細功夫去了解學生。不管是成績好的不好的,聽話的調皮的,普通的特殊的,都要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二是真正去多關愛每一位學生。作為教師,要把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落到實處。他們畢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在學校,老師除了直接地幫助學生外,你的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溫情的手勢,也許都將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安慰。特別是,現在農村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父母就不在身邊,除了隔代教育帶來的不良習慣外,更關鍵的是缺少父母的正確引導。那作為老師,更應多多關愛他們。三是真正理解和尊重學生。老師除了正當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內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并盡量包容。在此時,我們教師更要少暴力,特別是語言暴力,要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要恰當運用嚴師與朋友的身份,用溫情去感化,而不是命令與絕對的服從。四是要真正加強我們自己的責任心。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對于我們老師來說,面面俱到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又想一想,也許老師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可能會在學生心靈上留下陰影,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若這樣的話,我們老師的神圣和威嚴何在?良心何在?又怎能再去管、去教育學生?
我想,除了認真教學外,我們老師用極大的熱情,耐心地去留意發生在學生身上的點滴小事是多么重要。
后記
嘀嘀嘀……我的微信有條最新的留言:“親愛的老師:我當上了志愿者,明天就要去接待外賓了。您的學生:騰飛。”(真的如他所愿,騰飛考上了外交學院,目前讀研。)看到留言的那刻,我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而自豪,那自豪和滿足的喜悅在我教書育人的幸福海洋里蕩漾開來……
(作者系書院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