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區聘鄉用”工作累計為基層醫療單位提供3萬余人次診療服務
發布時間:2023-08-24 08:21:22 來源:
新聞摘要:

  

  □ 記者 陳蕗穎 通訊員 程宸

  近日,79歲的村民王永節在中橋鄉衛生院進行了超聲微創治療,困擾她許久的左膝后部疼痛、彎腿困難等癥狀得到解決。

  按照常規治療,王永節所患的腘窩囊腫需要進行開刀手術,而她的身體狀況并不適宜開刀,家庭條件也難以承擔手術費用。得知王永節的病情后,“區聘鄉用”的區人民醫院超聲科主治醫師肖紅提出治療建議:在彩超引導下進行囊腫抽液,再加上藥物注射治療,既可以避免開刀,也不傷及血管、神經,費用也很低。“不用動刀,花費少,還不痛,一針就解決了我的老毛病。”經過治療后的王永節很快就能下床走路了,對于在家門口就能輕松治好病也非常認可。

  去年,我區開始實施“區聘鄉用”工作,從區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3家區級醫療單位選拔22名業務骨干奔赴水江、大觀、南平等11個鄉鎮衛生院開展服務工作,充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隊伍,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這批經過精心挑選的醫療衛生人才下沉到基層衛生院,涉及麻醉、精神、口腔、兒科、影像等多個專業。

  肖紅選派到的中橋鄉衛生院設有中醫康復理療館,慢性疼痛及康復理療的病人較多,但由于沒有MRI、CT等影像設備,診斷和治療都僅憑臨床經驗,存在很多盲區。肖紅根據自身專業,將“肌骨超聲”作為一項適宜新技術開展了起來。這種檢查在分辨率上可以媲美MRI,對幫助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的患者找到病因并對癥治療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滿足日常臨床工作所需的常規超聲檢查和肺超聲、超聲引導下的微創介入治療也逐步開展起來,填補了中橋鄉衛生院影像檢查方面的空白。

  “‘區聘鄉用’實施后,不僅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安全的醫療服務,也切切實實地幫助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提高了診療水平,一舉兩得。”中橋鄉衛生院醫生韋川說。

  在“區聘鄉用”機制下,由基層提出用人需求、區級單位按需選派、區衛生健康委統籌安排,而每位“區聘鄉用”人員有相應的人才培養、業務培訓、帶教帶學、學科發展等任務,確保選派人員人盡其才。同時,專業水平過硬的“區聘鄉用”人員到了鄉鎮衛生院就能“挑起大梁”,做好治病救人本職工作的同時,也將先進的診療技術“留”在基層,解決鄉鎮衛生院缺人才、醫療能力弱的難題。

  水江中心衛生院服務面積廣,醫療需求復雜多樣,平均一個月有20多臺手術,其中還有一部分是需要進行全身麻醉的手術。以往遇到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只能去區級醫療單位請“外援”,讓麻醉醫生到鄉鎮來參與手術,而選派到該院的是區中醫醫院手術麻醉科主任曹波,剛好解決了他們的困難。

  來到水江中心衛生院后,曹波協助規范和完善了麻醉工作流程,定期培訓麻醉相關知識,更新指南及技術規范,完成了70余例手術麻醉,開展了全身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及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疝氣修補術、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各類骨科手術、細針低劑量肛腸科手術麻醉等。“我們新開展的超聲引導下精準神經阻滯麻醉項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幫助病人得到了更好的治療。”曹波說。

  自“區聘鄉用”工作開展以來,我區基層醫療單位可謂獲益匪淺,在選派人員的幫助下,大觀中心衛生院增設了耳鼻咽喉科診室,水江中心衛生院增設了精神科診室,受援基層醫療單位在新技術、新業務診療量上有較大提升,方便了轄區10萬余名群眾診療,累計為基層醫療單位提供3萬余人次診療服務。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