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網訊 近日,重慶市司法局在全市命名30個司法所為首批“楓橋式”司法所,區司法局西城司法所上榜。
2022年,區司法局按照“一所一特色、一所一亮點”思路,突出黨建引領,聚焦基層依法治理實踐平臺、公共法律服務綜合平臺、維護社會穩定實戰平臺、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平臺“四大平臺”建設主題,實施“五個精準”,推動“楓橋式”司法所創建工作,切實把司法所建成人民群眾找得到、信得過、離不開的最基層政法組織和品牌司法所,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精密規劃,創建高標準規范化司法所。西城司法所按照重慶市“楓橋式”司法所創建標準,借助整合法律服務、人民調解、法治宣傳、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等職能,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設立公證協辦點、法律援助工作點、行政復議咨詢點、仲裁業務聯系點、行政執法意見收集點、立法民意采集點等“一所六點”,建成規范化“楓橋式”司法所,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
精準發力,開展“楓橋式”法治宣傳。以滿足轄區群眾普法需求為出發點,配合西城街道打造法治文化公園和消防文化公園各1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5個、多個法治小院。在重要時間節點,以法治宣傳月、疫情防控宣傳、新時代文明實踐、黨的二十大精神文藝宣傳活動等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型法治宣傳咨詢活動。今年以來已開展法律宣傳咨詢服務活動13場次,免費發放民法典知識手冊、憲法等宣傳資料2萬余份,現場解答群眾法律咨詢2000人次。
精確施策,開展“楓橋式”人民調解。配合街道大力推行“夜貓子”守護行動和“網格化”管理,加強對轄區內重點領域風險防范,開展常態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強化排查研判、跟蹤回訪和報告聯控等措施,降低轄區范圍內重大群體性事件、“民轉刑”案件發生概率。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工作機制,聘用6名專職調解員開展駐所調解,各社區(村居)配備至少1名專兼職調解員和5名“法律明白人”,在龍濟橋社區打造個人品牌調解室和法律診所,形成“大調解”工作體系,切實將矛盾糾紛防范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今年以來,轄區各調委會(調解室)調解矛盾糾紛共計125件,調解成功122件,調解成功率達98%。
精細管理,開展“楓橋式”社區矯正工作。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犯罪類型、犯罪情節、悔罪表現等情況,實行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堅持日記載、周報到、月勞動、月學習、季總結“五個一”日常管控措施,每月開展走訪教育和警示教育法治學習,落實困難家庭臨時救助等措施,實行精細化、溫情化管理,無社區矯正對象發生脫管、漏管和重大惡性案(事)件。
精心服務,開展“楓橋式”安置幫教工作。嚴格落實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十個一”、重點人群“1+4”服務管理等工作制度,做好刑滿釋放人員信息核查和銜接工作,每天掌握新入獄人員和預釋放人員基本情況,每季度對轄區刑滿釋放人員進行走訪和電話聯系,每月召開一次刑釋人員風險研判會,分級落實出庫、入庫責任清單,落實困難家庭臨時救助,未發生刑滿釋放人員參與群體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件,確保轄區安全穩定。
(特約通訊員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