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歡迎,趕緊到涼快的地方。”近日,走進福壽鎮白巖村朱遠俊養殖場,一陣熱情而渾厚的中年男聲傳來,他便是養殖場負責人朱遠俊。
在養殖場內,一排整齊的圈舍下,標準化養殖場依次排開,孵化區、飼養區、工作生活區。紅色的琉璃瓦,雪白的磚墻,一群高高壯壯的鴕鳥正在吃食。
朱遠俊早年在家務農,賣過豬飼料、開辦過養豬場,后外出至重慶沙坪壩、河南鄭州、浙江紹興等地務工,后返鄉養鵝、種天麻。
隨著時代變遷,養鵝、種天麻的利潤已不那么可觀。有一天,一則手機上的小視頻吸引了朱遠俊的注意——鴕鳥養殖。
朱遠俊多方咨詢,通過各種渠道打聽,了解這個項目的可行性。想到老家正好有閑置的土地,鴕鳥適宜溫暖、干燥、無梅雨、無大風暴的氣候,白巖村的氣候正合適,且鴕鳥價值大,皮、毛、肉、蛋都可售賣,鴕鳥肉營養價值高,正符合當下綠色環保健康的食用理念。朱遠俊在征得家人支持后,立即聯系了山東濟南的業主,購買了第一批種苗——澳洲鴕鳥,開啟了新的創業之路。
創業不僅需要膽識,更需要智慧。朱遠俊除了向濟南的業主學習養殖經驗外,還自己購買書籍學習各種知識。在夜以繼日的不斷摸索下,他已經學會了自己給鴕鳥打疫苗,掌握了鴕鳥的生活習性,什么時候喂草、苞谷,幾個月鴕鳥肉質最好……這些都已經被朱遠俊深深記在心里。看著從嗷嗷待哺的鴕鳥苗到現在高出自己一個頭的“大孩子”,朱遠俊心中滿是安慰。
養殖場已由最初的9只鴕鳥增至52只,品種由單一的澳洲鴕鳥新增了非洲鴕鳥,養殖規模由1畝多計劃擴充8畝。據朱遠俊介紹,去年,鴕鳥肉賣到130元/公斤左右,食用蛋150元/個,種蛋200元/個,粗略估計,一只鴕鳥純收入約2000元,除去前期投入成本,去年創收10萬余元。今年,他充實了自己的創業資金,到廣西購苗,接下來,他將對養殖質量、繁育水平再提升,不斷拓展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同時,他還想依托白巖村特有的地理資源,探索新的產業鏈。
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