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村發展產業促增收鄉村振興奔富路
發布時間:2021-05-08 11:32:03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玉龍村致力打造的千畝花椒基地,鋪就出一條產業致富路。 記者 任前蔚 攝  ■ 記者 劉曉

  

 

  玉龍村致力打造的千畝花椒基地,鋪就出一條產業致富路。 記者 任前蔚 攝

  ■ 記者 劉曉娟

  一個個產業發展勢頭正猛,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張張面孔笑容可掬……初夏時節的南平鎮玉龍村,一派幸福和諧、蒸蒸日上的發展新圖景。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玉龍村把發展農業產業作為帶領貧困群眾致富的“源頭活水”,采取多項措施,因地制宜發展花椒、蔬菜、土雞等產業,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產業振興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持續增收的致富路。

  興產業

  “煤礦村”變身“產業村”

  煤炭曾是玉龍村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價格走低,加之開采難度大,村里的煤礦紛紛關停,村民失去了收入來源。而多年開采煤炭導致村里很多地方都變成了采空區,缺水。

  支柱產業走向沒落,加上年輕人外出務工,村里人員流失,土地逐漸荒廢,玉龍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窮,成了貧困村。

  2018年,玉龍村實施退耕還林,經過深入考察,該村確定了發展花椒計劃,引進4個業主、流轉1200畝土地種植了九葉青花椒。“之所以選擇花椒,是因為玉龍村有花椒種植的成功經驗,花椒不僅無污染,最重要的是抗旱,也能將村里的荒地合理利用起來。”該村第一書記劉祖銘說,通過退耕還林發展花椒產業,不但有效解決了該地嚴重石漠化、煤炭采空區的綠化難題,而且還實現了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有機融合。

  近年來,玉龍村除了引進花椒產業外,還發展了7萬只蛋雞養殖,種植蔬菜150畝,養殖土雞3000余只、生豬400余頭、黃牛20余頭等,鄉村產業正蓬勃發展。

  強基礎

  實現花椒產業一體化發展

  在玉龍村花椒基地里,蜿蜒的產業路盤山而上,大片大片的花椒樹盡收眼底。

  “這條水泥路是專為花椒產業修建的產業路。”劉祖銘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和助力花椒產業發展,該村開建了兩個容量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一條連通全村5個花椒基地的10.5公里長的產業路,建成后可輻射和解決全村花椒基地的灌溉用水和運輸問題。

  與此同時,該村逐步完善花椒深加工配套設施。去年6月底,該村第一個能容納500噸新鮮花椒同時加工的花椒烘房和容量100立方米的花椒凍庫完工投用。

  去年,該村花椒試掛果,共產鮮花椒70噸,加工成干花椒后有10余噸。

  “花椒采摘期比較集中,銷售的進度跟不上就會影響花椒的品質,有了烘房和凍庫后,解決了花椒加工問題和存放問題,凍庫能保持花椒不變色不發霉,后期也能持續銷售。”劉祖銘介紹,目前,該村已修建花椒烘房兩個。

  “目前,我們已與電商平臺合作,線上銷售玉龍花椒成品。如今,玉龍村的花椒已形成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銷鏈,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花椒基地的產業價值。”劉祖銘說。

  享成果

  一份地實現多份收入

  今年66歲的淳光容家住玉龍村4組,原是一名貧困戶。村里發展花椒產業時,她將自家的土地流轉給花椒業主,成了“股東”之一,每年可獲得“土地收益+務工+分紅”三份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沒想到老婆子60多歲還能掙錢。”淳光容說。淳光容算了一筆賬,她流轉了7.8畝地給基地,前5年退耕還林補貼有7800元,5年后由基地支付流轉費用,這是她的第一份收入;她在基地務工一天60元,一年能有6000多元的務工費,這是她的第二份收入;花椒基地盛產有收益后,基地還要給“股東”分紅,這是她的第三份收入。

  這是該村積極探索農村三變改革,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將農業與國家退耕還林和扶貧政策有機結合,讓農民變“股東”,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務工收入、土地收益等多份收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玉龍村的產業發展項目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持續增收的產業致富之路,如今,該村人均年收入達1萬余元。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