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山王坪鎮廟壩村,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景色旖旎,農家樂、露營基地、停車場點綴其間。記者 甘昊旻 攝
■ 記者 陳蕗穎
3月17日,記者走進山王坪鎮廟壩村,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景色旖旎,農家樂、露營基地、停車場點綴其間,行走在村子里,隨處可見黃墻灰瓦、窗明幾凈的農家屋舍和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道路兩旁鮮花盛開。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中,山王坪鎮廟壩村榜上有名。但在2015年,這個小村莊還鮮為人知,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600元左右。
關于廟壩村,《南川縣志》上有零星的記載:如之字旋折橫脊曰黃柏崗,崗之東面曰爛壩場(地極荒瘠);前后三元地形北狹南廣如膽如囊,此等山原荒曠罕見居人。高山深谷將祖祖輩輩居住在廟壩村的村民牢牢地“鎖”在了大山深處,吃飯、出行、上學是村民脫貧路上的三道難關。
“望得到屋,走得人哭”是以往該村村民出行難的生動寫照,到最近的集市要先跨過一個峽谷,再翻越一座大山,往返一趟需要七八個小時。“三元廟壩石旮沓,紅苕洋芋包谷粑。”這句當地的順口溜形容的就是以往村民的一日三餐,紅薯、土豆、玉米是日常維持生計的口糧,大米則需要村民背上土豆、玉米步行幾十公里去換取。
吃飯和出行的條件雖然苦,但讀書這條出路更為艱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唯一的小學是由寺院改建的,在建校之前,村里鮮有識字的人。村小辦成之后,因居住分散,絕大部分娃兒零零散散地讀完小學后就輟學了。2000年以前,村里甚至沒有出過大學生,上學難困擾了廟壩村幾代人。
2014年,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至廟壩村的公路硬化通車,將景區和廟壩村串聯起來,使昔日與世隔絕的廟壩村峰回路轉。近年來,廟壩村建成通村硬化道路約25公里,打通村社支路、入戶路、院壩路15公里左右,至此,廟壩村再也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先后獲得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殊榮,成為遠近聞名的避暑納涼、康養旅游勝地。
2019年,年近六旬的程坤祥不僅投入了所有積蓄,還向銀行申請了60萬元的貸款,將自家的舊屋重新修建成了一棟4層高的農家樂。60萬元的貸款不是一筆小數目,程坤祥并不擔心自己還不上,一方面是他對在村里發展鄉村旅游信心十足,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帶動村民共同發展鄉村旅游吃上“旅游飯”。
走進村民李龍偉家,寬敞明亮的廚房里通上了自來水,原本堆放雜物的房間成了村里的小賣部,廢棄多年的房間也完成了改造,計劃租給夏天來避暑的游客,絲毫看不出這個家曾經有過生活拮據的窘境。“那時候,家里負擔大,收入卻極其有限,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如今,李龍偉家一年的收入能有十四五萬元,家里的黃連種植面積也達到十五畝,最讓他高興的是,女兒還考上了大學。“現在我們家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李龍偉說。
村里的巨大變化,讓大山外的游客走了進來,也讓大山里的孩子走了出去。“感謝你不辭辛苦地送我走上大學的征途,同時也要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家的每一個人,謝謝你們讓我的生活變得別有一番天地。”這是貧困戶陳明發的孫女陳容2020年考上大學后,寫給村里第一書記感謝信中的一段話。如今,貧困戶家庭走出了9位大學生,他們將“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變成現實,打破了家里貧困的局面,也為自己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
如今,廟壩村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原本“鎖”住村民發展的高山,成了村民致富的“靠山”,就如同村委會宣傳櫥窗中的那副標語:綠水青山鑄就金山銀山,黃連中蜂演繹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