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娃的“蔬菜經”
發布時間:2021-08-17 09:29:00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馮秋容在地里采摘水果番茄。    馮秋容每天都要進大棚看看,做到心中有數?!   ●T
  

  馮秋容在地里采摘水果番茄。

  

  馮秋容每天都要進大棚看看,做到心中有數。

  

  馮秋容在筆記本上詳細記下每天蔬菜基地里發生的事情。
 

  每天,馮秋容都跟著工人一起摘菜、除草、施肥。

  記者 余凜凜/文 喻梵/圖

  瘦削的臉是黝黑的,手臂是黝黑的,連指甲,也因為常年浸在泥土里而黑了一圈,在大有鎮水源村,在南川蔬菜大戶圈子里,大家都叫他“黑娃”。他不僅面色黝黑,更有著黑色一樣純粹的執著和堅毅,僅念到小學四年級的他,憑著這執著和堅毅學到了精巧的蔬菜嫁接技術,憑著執著和堅毅走出了虧光所有積蓄并欠外債30多萬元的困境,又憑著這股子執著和堅毅種好了最“嬌氣”的蔬菜之一——番茄,并在中心城區、綦江、萬盛、南川都建立了固定的銷售渠道,每年利潤達到50萬元左右。不僅自家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小康日子,還帶動周邊10多名村民務工。8月4日,記者在大有鎮水源村黑娃的蔬菜基地里,聽他“講經”。

  黑娃大名馮秋容,今年48歲。

  取經

  黑娃母親早逝,父親木訥,年少時生活拮據。14歲,他便跟著村里人到煤礦下井,1993年,外出務工潮興起,他又背著尼龍口袋,坐幾天幾夜的車灰頭土臉來到了廣州。

  到了廣州,同伴們爭先恐后進工廠,黑娃堅持不去。“工廠學不到啥,除了活兒輕松點,跟我在礦井下苦力沒什么區別。”

  黑娃一個人四處閑逛,看到哪兒貼了招工廣告便駐足觀看。閑逛了幾天,黑娃偶然間看到汕尾市果樹研究所在招工人。黑娃在老家就喜歡擺弄果樹蔬菜,雖然招工啟事上說也是干體力活兒的,但是活兒熟悉,又有機會學技術,他便義無反顧地去了。

  學技術哪有那么簡單?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老板一個人手中。那時,他臉朝黃土背朝天流一天汗水,日工資14元。但是老板幾刀下去,嫁接出來的荔枝、龍眼等優質果樹苗,一棵就要16元。“下一天苦力,抵不上老板輕巧地動兩下刀子。”那是黑娃第一次親身感受技術的魔力。這也越發堅定了他要在這里好好干的決心。一起工作的10多個工人,他起得比別人早,下班比別人晚,無論是不是分內活,只要叫他,他決不推辭。漸漸地,老板越來越喜歡他,有什么事總是叫他。

  干了一年多,老板接了一個農場的嫁接訂單,在200多公里外的一座山里,嫁接完后還需要在那兒干兩個多月,成活后才能拿到錢。工資一樣,條件艱苦,責任又大,其他人都不愿意去,黑娃主動請纓,跟著老板去了。老板走后,就剩下他一個人留在農場里,起早摸黑地干。兩個多月后,嫁接的果樹全部成活,農場結了4萬多元的費用,讓黑娃帶回來。

  那時沒有其他支付方式,黑娃揣了現金,一路小心地坐客車回了研究所。老板看到他,問:黑娃,這些現金夠你干幾年的了,你要是帶著錢跑回你老家,我到哪里找你?黑娃憨厚地說:我這輩子不能只靠這4萬多塊,我是真心想從老板你這里學點技術,那才能吃一輩子。

  從那以后,老板開始手把手教黑娃嫁接技術,荔枝、龍眼、蔬菜,一點不藏私。黑娃眼明手快,愛問愛記,又肯下苦功,沒事就常常一個人在果園里比劃琢磨。

  7個月后,黑娃取到“真經”,出師了。

  念經

  然而,取經容易念經難。放在黑娃的蔬菜種植上,這經更是念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其中甘苦,唯他自知。

  2014年,在外打工20多年后,黑娃懷揣辛苦攢下的20多萬元血汗錢,迫不及待回到老家大有鎮水源村,決定創業搞種植。

  有技術,肯吃苦,這是黑娃的優勢,也是他的自信和底氣之所在。但是由于缺少文化,他對市場行情完全沒了解,連種什么也是兩眼一抹黑。之前在汕尾種的都是熱帶水果,并不適合在大有種植。想來想去,他選擇了種高粱,一是聽說高粱行情好,二是他之前種過高粱,有把握。當時,附近大多數村民外出務工,土地荒蕪,黑娃把自家的地全種上高粱,又流轉了一部分,還去開荒,一口氣種了100多畝高粱。耕地、種苗、施肥、防蟲,每個步驟黑娃都親力親為。從春天開始,他幾乎每天都天不見亮就起床下地,天黑才回家,整天整天泡在地里。然而,旱季缺水,高粱收成大減。市場低迷,高粱銷路難找。不到一年,他就虧光了所有積蓄。

  第二年,親人朋友都勸他還是外出打工更保險,他固執地選擇繼續搞種植。為了降低風險,他“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按不同的季節分別種植了辣椒、白菜、花菜、茄子等不同的品種。他發現,水源種菜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這里的正季,恰好是低海拔地區的反季,種出的蔬菜天然就是高山反季節蔬菜,錯峰上市,銷路不愁,行情也好。但是,由于沒有建水池,用水無保障,發展依然困難重重。

  直到2017年,黑娃還是沒能扭虧為盈。國慶節后,兩個菜販子拉完最后一車菜,問黑娃:明年你準備咋整?黑娃苦著臉垂頭喪氣地說:要是能建個水池,我保證把菜種得更好。但是我現在確實沒有錢了。等我先出去打幾年工掙點錢,再回來種蔬菜。

  你這塊地,這個技術,不種蔬菜可惜了。兩個菜販子說,干脆我們先借錢給你建水池,你種出來的蔬菜優先賣給我們就成。第二天,兩人又來到黑娃家,把20萬元現金雙手奉上。當年冬天,黑娃就動手建起了水池,安裝水管,把金佛山上的天然泉引到了蔬菜地里。

  萬事俱備,黑娃開始大顯身手了。在黑娃的蔬菜地里,留心看會發現一個奇景——所有的蔬菜都是經過嫁接的。黃瓜苗嫁接在南瓜藤上,番茄、茄子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嫁接的。原來,南瓜根系更發達,供養更充足。“只用黃瓜苗,必須要把下面的黃瓜摘了,上面的黃瓜才長得好。但是用南瓜嫁接的黃瓜,一根藤上掛四五根黃瓜都沒問題。”說起蔬菜嫁接,黑娃如數家珍。番茄嫁接則是為了減少病蟲害,番茄是蔬菜中非常嬌嫩難種的品種,病蟲害起病快,影響大,而且大多在掛果后發病,防治不到位一夜之間幾十畝番茄都能全部死光。許多蔬菜大戶都不敢種番茄。黑娃選擇了本地番茄和優質番茄兩個品種嫁接,本地番茄根系發達,適應良好,抗病能力更強,優質番茄掛果多、果子大。兩個品種嫁接出來的番茄品相好、個頭大、口感醇。

  基礎設施齊備,市場銷路好,技術有保障,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黑娃當年就打了“翻身仗”。他的蔬菜要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才開始大上市,那時正是其他蔬菜尾市時節,價格、銷路都有保證。他家的番茄,批發價都在兩元一斤左右,最高達到3元一斤。黃瓜、茄子每斤也都接近兩元,全部是商家自己上門收購。幾年下來,黑娃在蔬菜大戶圈子里小有名氣,每年收益五十多萬。除此之外,附近還有10來個村民常年在他的蔬菜基地務工。

  寫經

  2014年4月4日,農歷三月初五,陰轉多云,氣溫25℃~27℃,上午2人打土,下午5人打溝,其中出玉米種6包,肥球8包出苗不好,原因是被水淹,溫度較高沒有及時敞膜。

  2015年3月21日,春分,農歷二月初二,晴,氣溫18℃,虎皮椒出種,下午噴春蘿卜。

  ……

  在黑娃的家里,珍藏著兩本厚厚的筆記本,記著他從開始種蔬菜的第一天、以后每一天所做的事,包括當天的天氣、溫度、蔬菜的長勢,還包括出現病蟲害的處理、用藥,事無巨細。

  這是黑娃每天的“必修課”。無論多忙多累,每晚臨睡前他都會拿出筆記本,記下每日的所做所思所得。有時遇上棘手的病蟲害,他會詳細記下發病的癥狀、用藥品種和數量,事無巨細地寫滿了大半頁。有時一天只有寥寥兩三行,但從無缺失。

  別看黑娃的字歪歪扭扭的,這可是他的“寶典”。每年什么時候該下種,哪種蔬菜什么時候該防病蟲,季節、溫度、濕度對蔬菜的影響如何,該怎樣應對,他全都了然于心。他把從師傅那兒、從書上學來的知識和技術用在種蔬菜的實踐中,又把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記在日記里,裝在自己的心里。

  而這些知識、技術、經驗,全都沉淀在他每天行走無數遍的140多畝土地里,春種秋熟,結出累累碩果,也結出了黑娃的幸福生活。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