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鎮勞動社區村民在種植魔芋。記者 黎明 攝
水江鎮雙河社區村民在給花椒樹“打尖”,保證花椒的產量和質量。 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今年花椒長得好,三分之二的面積已經量產了。”6月15日,水江鎮雙河社區3組的國中德正全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負責人左國木望著滿山豐收在望的花椒樹喜滋滋地說。
其實,像雙河社區這樣依托特色產業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事例,在水江鎮隨處可見。
近年來,該鎮在“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鎮多業”的業態上著力謀劃、重點培育,在保持精品蔬菜、香菇等傳統特色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花椒、魔芋等特色品牌,形成了以綠色生態為基調,產村融合的產業特色。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在國中德正全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根根花椒枝條上掛滿沉甸甸的果實。
左國木介紹,2017年他在雙河社區種植了1000畝花椒。今年,該基地的大部分花椒即將投產,預計產量5噸以上。同時,花椒基地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0個,在花椒管理季節,基地按每株0.8元的管護費承包給村民,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掙錢。左國木說,下一步合作社將出售花椒樹苗,免費教授村民技術,幫助更多村民發展花椒種植,形成“合作社+農戶”模式,讓花椒帶動更多人致富。
截至目前,水江鎮在雙河社區、石茂村打造了2000畝花椒基地。
在水江鎮的魔芋種植示范基地里,村民梁大喜正在管理魔芋,他告訴記者:“這些魔芋種子是從江津‘嫁’過來的,質量很好。魔芋種植的關鍵就是消毒,只有把消毒工作做扎實了,魔芋種植才能成功。”梁大喜種過魔芋,他認為現在的這個品種不換茬,產量高,更好。
據介紹,為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幫助群眾增收,今年,由勞動社區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與江津一家農業產業有限公司合作,在勞動社區示范種植100畝魔芋。該品種的魔芋畝產量在2.5噸至3噸之間,具有較高經濟價值。
水江鎮農服中心主任李仕勇介紹,魔芋適合種植在海拔800至1200米左右的地方,水江鎮內大多數地方都適合種植。下一步,該鎮計劃帶動轄區17個村社打造萬畝魔芋基地,并建立魔芋粗加工基地。
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
“香菇曾經是水江的一張名片,光是長青社區的香菇產量就占重慶市場的‘半壁江山’。但隨著走生態發展的路子,水江鎮主動縮小了香菇發展空間,尋找新的產業支撐。”李仕勇介紹道。
近年來,水江鎮連續鞏固和加強糧食生產“雙萬”工程,推廣種植高產優質稻10000畝、高產“雙低”油菜10000畝,實施水稻高產示范片500畝、油菜示范片500畝,并打造川湘公路油菜觀光帶和樂村片區油菜觀光帶。
圍繞全區產業發展重點,水江鎮主動加快中藥材基地建設,發展中醫藥產業,常年種植白花前胡、苦參、黃精、黃連、杜仲等中藥材5000余畝,今年還將新增玄參、大黃、淫羊藿等中藥材種植面積500余畝。
在水果、蔬菜發展方面,目前水江鎮在山水村打造了1700畝晚熟李基地,在古城社區打造了800畝車厘子基地,在山水村發展了100畝生態紅心獼猴桃基地,在雙河、水河、勞動、宏圖等村社打造了2000畝蔬菜基地。
養殖方面,全鎮發展養豬大戶20戶,全鎮生豬存欄1.5萬余頭,年出欄3萬余頭;發展養牛大戶10戶,存欄600余頭;發展養羊大戶13戶,存欄1300頭;發展養蜂大戶30戶,養殖中蜂2000余群。
近年來,水江鎮結合產業發展,強力推進石漠化治理和荒山造林等項目。到目前為止,共實施1萬余畝退耕還林項目,種植了花椒、核桃、晚熟李等經果林以及水杉、柳杉、羅漢松等觀賞林。
“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在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我們還不斷更新經營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含金量’。”李仕勇說,近年來,水江鎮以龍獻米業擴能技改為契機,積極開發水江優質大米。以科瑞東和制藥廠新版GMP認證擴能技改為契機,發展水江中藥材,讓中藥材這個“土疙瘩”變成“金元寶”。
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建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目前,水江鎮發展家庭農場63戶,農業專業合作社66家,農業發展公司31家。
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同時,該鎮還加大“農旅融合”的力度,康養旅游實現新突破。
目前興茂樂村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第一批購房即將交房入住,高空拓展、運動基地、兒童樂園等配套設施投入使用。新引進的“山語澗康養旅游小鎮”項目、歸望云湖、長青森林公園等項目入駐水江,給水江帶來了人氣和消費市場。目前樂村片區具有觀光休閑養生避暑等功能的農家樂14家,每年可接待游客近萬人,帶動附近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