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何兆平:牛日子,是“犇”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1-12-16 09:24:30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 記者 陳蕗穎  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民何兆

  ■ 記者 陳蕗穎

  在中華文化里,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南城街道半溪河村村民何兆平正是憑借這樣的“牛”精神自主創業,讓自己的肉牛養殖銷售事業逐步走向穩定,過上了“牛日子”。

  “我從小就喜歡牛,覺得牛代表著忠厚、勤勞、任勞任怨,很契合我的性格。”2017年,服役16年的何兆平退伍回到老家,開啟了他的養牛事業。

  對何兆平來說,養牛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早在部隊當兵時,他就利用休息的空隙學習養牛知識,收集的養牛資料足足有一尺多厚。回鄉后,何兆平先是流轉了屋后的一片荒山,搭建起規范化的養牛大棚,后又借錢買了幾十頭牛犢,前前后后一共養了近100頭牛。

  腳踏實地,辛苦付出,這是搞養殖的“硬”功夫。為了購到高質量的高山草飼牛,何兆平常常需要去到偏遠的地方采購,凌晨三四點就摸黑出發,日行近千公里;為了保證牛肉品質,何兆平有空就蹲守在牛場,打草、和料、喂牛,再到觀察牛的吃喝拉撒、精神狀態,每一樣都詳細記錄。在別人看來,養牛很辛苦,可是他不覺得,他常說:“養牛人的快樂有幾人能懂?只有我自己知道。”

  盡管做了諸多準備,但創業初期并不順利。“原本只養了十幾頭牛,周邊的雜草就可以滿足每天的草料需求,可是突然多了80多頭牛,一天光是消耗的草料就需要原來的10倍左右。”創業初期困難重重,好在多年的部隊生活給了何兆平堅韌不拔的品質和不畏挫折的信念,他一邊想方設法解決飼料問題,一邊積極參加區內開設的畜禽養殖培訓班,通過學習和自己的實踐摸索,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養殖經驗,牛場漸漸進入有序運轉狀態。

  今年4月,養牛新手王松打算選購新的育肥牛,買賣雙方根據估算的重量為牛出價,如何更準確地給牛估算重量是他急需解決的事情。接到王松的求助后,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田間示范秀》節目找到何兆平,以鄉土專家的身份幫助王松解決難題。

  “稱牛的地秤和普通的秤不同,需要兩三個人一起抬才能抬動,很多農戶家里只喂養了一兩頭牛,也就不會買秤,因此買牛大多都是采用估重的方法。”何兆平說,采取估算的方式,雙方能夠在價格上有一個緩沖區,如果直接用秤稱重,價格就沒有回旋的余地,通常都是雙方實在談不攏,才會用秤。

  賣牛方希望多估重量,買牛方希望低估,如果估重不準,一頭牛的損失往往達到幾百上千元,這時候考驗的就是眼力和經驗。剛開始時,因為估算不準,何兆平也吃過不少虧。為了練習估重,只要有空他就把自家的牛牽出來稱一稱,反復比對估算和實際重量,看看到底是哪里沒看準。

  “慢慢地摸索出了一些技巧,前胛、后臀、背部都是牛出肉的地方,這些部位的形態不同,出肉率和重量也就不同,再學著用自己的牛去對比別人的牛,誤差就會小很多。”何兆平說,如果能估算出這幾個部分,基本就能計算出牛的整體重量。以背部為例,如果牛背上看不到骨頭,而是呈現一條溝的形狀,說明這頭牛背部這塊肉很厚,這頭牛可能會重一點,反之,如果背部呈現向兩邊下跌的形狀,牛就瘦一些,兩者的誤差能夠達到幾十斤。

  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何兆平不僅把牛養得好,而且練出了“用眼估重”的技巧,即使是上千斤重的牛,估重誤差也只在10公斤以內。接到求助的何兆平不僅幫助王松順利解決了難題,并指導其養牛技巧,而且將“用眼估重”的技巧傾囊相授。

  如今,在何兆平的努力下,養殖場里的肉牛檢驗檢疫合格率達100%,肉牛年存欄量在100余頭,并且在南平鎮開設了規范化的屠宰場,在南川城區和重慶中心城區租賃攤位定點銷售,全流程監督,保證肉質。他的誠信經營、用心服務,也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可以賣出6頭牛,每年利潤近50萬元。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