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秋至1929年8月,中共南川縣委在南涪邊界的乾豐、石溪、太平場、冷水關、鳴玉及涪陵部分鄉鎮建立了方圓300平方公里的赤色根據地,時間一年。
一、建立南川平民革命軍
進入1928年,中共南川特支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南涪邊境,在乾豐、石溪、太平場、冷水關、鳴玉、白沙、大觀、福壽等鄉鎮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并相繼成立了各鄉農民協會和各保農民分會,組織起農民武裝。廣泛開展打土豪減租減息運動,影響甚大,各鄉公所向農民征收的一切稅款,必須經農民協會負責人同意方能生效。
1928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制訂《四川暴動行動大綱》[《四川暴動行動大綱》,見《四川革命歷史文件匯編》甲四第9頁,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局編印(內部發行)。],要求各地黨組織“必須利用廣大的流氓無產階級”作為暴動的先鋒隊,爆發“游擊式的戰爭”和不論大小、不擇時期、不計勝敗的武裝暴動。明確“川東以涪陵、南川為暴動中心,令川東特委立即布置。”1928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委員張慶余回到南川,向南川黨組織傳達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全國暴動總動員”和四川省委“川東以涪陵、南川為暴動中心”的指示精神,南川黨組織決定建立一支聽黨指揮的軍隊。4月,張慶余帶著妻子楊英,來到南涪邊區黃荊坪租陳漢波房作居家,專門做文香廷部官兵思想轉化工作。黃荊坪地處南川涪陵兩縣邊境,森林茂密,山道縱橫、溝壑交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距縣城較遠,是藏兵、游擊的好地方。南川特支遂將工作重點轉移至乾豐場。特支書記陳問緒以乾豐小學教師身份為掩護,加強對黨的活動的領導。先后派共產黨員謝德璋、汪興武、李燦、李德俊、鮮棟成、余江游等20多人到文香廷部任職,做部隊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具體掌握這支武裝力量。5月,陳問緒、張慶余在乾豐街上趙立堂鋪子主持召開黨員大會。共產黨員謝德璋、陳余三、謝成林、劉漢平、王化洪、李德俊、李燦、李雨若等出席會議。會議重點研究如何發動群眾,發展黨的組織問題;發展武裝力量,準備搞武裝斗爭問題。會議決定,發展武裝力量的重點是進一步改造文香亭綠林武裝為我黨的地下武裝,組建南川平民革命軍。同時派共產黨員堯尊仁、謝成林以團正身份,發展乾豐民團,擴大農民武裝,儲備力量。乾豐會議不久,中共南川特支將乾豐民團、合溪農協會武裝力量與改造后的文香廷部合并成立南川平民革命軍,隊伍1500余人,下設3個團,以羅洞坪、黃荊坪一帶為第一據點,以清涼寺、涪陵崇興場一帶為第二據點,以石牛河、福壽場為第三據點。平民革命軍襲軍閥、打土豪、濟民困,足跡遍布南涪邊境乾豐、石溪、太平場、冷水關、鳴玉、白沙及涪陵大順、明家、龍潭、同樂等10余個鄉鎮。
二、開展襲軍閥、打土豪斗爭
1928年6月,川東南爆發新舊二十軍郭汝棟與楊森之間的軍閥戰爭,郭軍敗逃南川。文香廷率領平民革命軍在冷水關黃荊巖、茶園等地埋伏,待郭軍大部隊過后,突然襲其后尾,繳獲長短槍60余支、子彈數千發、軍事物資一批。平民革命軍首戰告捷,乘夜偷襲卓家橋郭汝棟軍駐地,郭軍迅速撤退。革命軍又追擊到豬泊渡,郭汝棟部組織反擊,從側冀迂回包抄革命軍。戰斗激烈,平民革命軍撤出戰斗,退駐清涼寺。郭汝棟兩次遭到平民革命軍的襲擊,極端惱怒,下令團長帶兵包圍革命軍駐地亂石崗寨子。文香廷采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戰術,利用寨子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的地形,白天堅守不出,晚上派出小股武裝,利用人熟地熟的優勢襲擊敵人。一天深夜,濃霧迷漫,革命軍集中火力,擊斃郭軍士兵16人,打開一個缺口,沖出包圍圈,返回清涼寺駐扎。郭軍退守鳴玉場。此時,楊森部追擊郭軍占領冷水關黃荊巖,冷水關團閥趙海州逃往涪陵縣大順場任清鄉司令。趙海州部眾叛親離,其部下羅紹培、田紹模、陳安和等放火燒毀趙海州司令部,投奔平民革命軍。至此,南川平民革命軍發展到2000余人。
1928年,中共南川縣委曾三次組織平民革命軍攻打西南最大的地主莊園——乾豐德星垣。在六月一個濃云密布的夜晚里,平民革命軍200余人槍夜襲德星垣,但突擊隊員不小心碰下一塊瓦,落地聲響,被碉樓家丁發現,立即用火力封鎖南面。由于遭受猛烈射擊,為了減少傷亡,平民革命軍只得撤出戰斗。繼后,縣委書記陳問緒與文香廷研究決定智取,“佯攻新龍灣,調虎離山打德星垣”。平民革命軍大張旗鼓地攻打新龍塆土豪胡海山家,以引誘劉壽芝家民團去救援,隱蔽在王家溝的平民革命軍主力則乘機攻入德星垣。但劉紹州狡猾,只派出10多個團丁裝裝樣子,大部分主力仍堅守在德星垣,使攻打計劃落空。9月,平民革命軍再次強攻德星垣未克,退駐黃荊坪、清涼寺休整。為謀求部隊出路,解決軍需給養問題,中共南川縣委同意平民革命軍向貴州方向轉移。隨后文香廷不顧黨的勸告和官兵反對,投靠郭汝棟部。1929年2月,何治久派一連部隊到水江和南川縣城等地,張貼“文香廷部隊由郭汝棟部隊招安并委任文香廷為團長”的布告,并令文部開往綦江縣城整編,一部分共產黨員則偷偷潛回南川。此時,南川、巴縣、綦江、涪陵諸縣團閥紛紛致電郭汝棟,反對招安南涪巨匪文香廷。在綦江縣城,何治久精心導演了一場以王子英冒名頂替文香廷被害而明殺暗保文的鬧劇,隨后在涪陵、綦江、巴縣、南川及乾豐場一帶貼出布告說“南涪巨匪文香廷和盛良平、余江游等八個頭目已經槍斃”。文香廷則化裝成士兵,在盛良平、李德俊、余江游等人保護下,借演習追擊之名逃回南川乾豐場。在中共南川縣委的幫助下,文香廷重新組織舊部,再次活動在南涪邊區。
1929年7月,涪陵黨組織發動四鎮鄉農民,在大順場更新小學操場成立涪陵縣民抗捐大同盟。發通電,散傳單,揭露軍閥橫征暴斂罪行,號召人民武裝抗捐。南川乾豐、冷水關、太平場等地農民紛紛參加抗捐斗爭。文香廷在南川黨組織的支持下,率平民革命軍1000余人參加南川、涪陵、綦江、巴縣抗捐大同盟,被委任為第二路抗捐軍司令。8月19日,陳鳳藻、張光跫領導第二路抗捐軍攻打涪陵藺市鎮,激戰2小時,占領該鎮。抗捐軍戰士高呼“鏟除苛捐雜稅”“工農革命軍萬歲”“蘇維埃萬歲”等口號,歡慶勝利。8月,文香廷聯絡周燮卿、陳銀州、甘占云等部駐扎德星垣四周,設指揮部于陳家嘴,輪番攻打了七、八天,德星垣終未攻破,部隊移駐涪陵龍潭黃荊坪崇堂房子休整。其部田紹橫中隊的伙夫去龍橋店稱鹽打油,老板問:“忙啥子?”伙夫說:“我要早點回去煮飯,戰士們吃飯后要開拔。”說者無意,隔墻有耳。屋內煙鋪上臥著兩個郭汝棟的密探,便問老板剛才打油者是誰?老板說:“他是抗捐軍田紹模中隊的伙夫。”密探在半路上抓捕伙夫,威嚇利誘其供出文部駐地,飛報涪陵龍潭駐軍。23日拂曉,郭汝棟部手槍大隊長劉家駒率1000余人包圍崇堂房子,文香廷率部倉促應戰,在突圍中文香廷中彈犧牲,部隊星散。10月,文香廷余部在余紹基、張俠云的帶領下,來到川黔邊區打土豪、懲惡霸。1932年該部被黔軍蔣丕緒招安收編,余紹基任團長,后參加抗日戰爭。1945年11月24日,該團共產黨員蘇文卿率部起義被編為解放軍十三軍三十九師。
平民革命軍是中共南川縣委領導的一支農民革命武裝隊伍,雖然最后失敗,但有效打擊了軍閥團閥和土豪惡霸,將南川土地革命戰爭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