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歷史南川卷(9)創建川黔邊元合中心游擊區
發布時間:2021-05-11 10:02:05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1928年至1931年,中共南川縣委和合溪支部在川黔邊區的合溪鎮、古花鄉、慶元鄉、大有鎮及貴州省部分鄉鎮建立了川黔邊中心游擊區,以元合鄉(包括今合溪鎮、古花鎮和慶元鎮部分區域)為中心開展襲軍閥打土豪濟貧民的土地革命運動,持續時間整整三年。

  1928年至1931年,中共南川縣委和合溪支部在川黔邊區的合溪鎮、古花鄉、慶元鄉、大有鎮及貴州省部分鄉鎮建立了川黔邊中心游擊區,以元合鄉(包括今合溪鎮、古花鎮和慶元鎮部分區域)為中心開展襲軍閥打土豪濟貧民的土地革命運動,持續時間整整三年。

  一、成立合溪農民協會

  1928年春,共產黨員韋奚成回到合溪場,以元合鄉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元合鄉位于縣城東南邊陲,扼守黔北走廊咽喉,不但軍事上易守難攻,而且離縣城最遠,是國民黨政府鞭長莫及的大山區。

  1928年4月,韋奚成從開設合溪場國民初級小學入手,聘用共產黨員張烈、李義、肖子洋為教師,招收學生兩個年級,進行無產階級啟蒙教育。肖子洋還在合溪場開設中醫藥鋪,為山區人民治病。合溪小學師生利用趕場日開展社會宣傳,組織游行,手持各色彩旗,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在金佛山周圍播下了土地革命的火種。

  合溪小學校既是教書育人的學堂,又是黨進行地下工作的秘密機關。1928年冬,共產黨員謝德璋化名張茂昭到合溪小學校任教,發展當地人向輝旭、韋普生為中共黨員,成立中共合溪支部、合溪農民協會。韋奚成派李義、張烈、謝德璋等利用老師家訪的方式先后到陳家溝、核桃坪、合溪場、郭家溝等地,秘密發展韋國成、韋雪舟、韋植齋等100多人為農協會員,常于夜間在核桃坪韋述齋樓上、禹王廟、青龍嘴等地,秘密召開農協會員會議,指出農民只有組織起來,才能打倒土豪劣紳,實現“耕者有田”,“槍要換肩、地要回家”的理想。

  二、元合鄉的反霸斗爭

  1928年10月23日,韋奚成擔任元合鄉團總。他將其堂弟韋光煒率領的東路聯防隊(擁有30多人槍)改造成為維護地方秩序、不畏強暴、聽黨指揮的革命隊伍。韋奚成召開紳團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團務辦事處人員編制及任期案》《經費收支預算案》《練丁名額及餉額規定案》《練丁任期及民丁冬訓案》《租石調查及抽稅辦法案》《社會填積案》等一系列改革弊政、實施利民政策的議案。免去部分原任團正、甲長、民丁大隊長、分隊長職務,新指定開明紳士韋萃廷、韋盡臣、辦事公道的韋建亭、蒲命遠、張海山等任職,控制了合溪鄉政權。

  當時元合鄉包括合溪場和元村場兩場,在韋奚成擔任鄉長前,合溪場由原團總馮炳宣管理,元村場由副團總韋元璋把持,二人稱霸一方,作惡多端。中共南川縣委和合溪支部研究認為只有武裝鏟除二霸,才能實現黨對元合鄉政權的絕對控制。經中共南川縣委和川東特委同意,韋奚成、謝德璋決定武裝鏟除馮炳宣、韋元璋二霸。1929年2月10日,韋奚成等派韋光煒率領聯防隊員30多人,在當地農協會員的掩護下,埋伏于韋元璋家附近竹林里。次日拂曉,一個鄉丁開門外出,被聯防隊員刺死,其余隊員持槍沖入室內,殺死韋元璋和民團教練長劉德寬,繳獲長、短槍20余支,從而控制了元村場。馮炳宣為保護家小、積蓄力量,派兒子馮仲吉率貼身保鏢3人,運團練槍支若干,護家小搭繩梯進入“一卒把守半山澗,萬夫窮盡難登攀”的勒夾溝寨洞。1929年3月11日,韋光煒率部由元村到合溪,配合農協會員的武裝行動。午夜時分,農民武裝在謝德璋、李義率領下,智取馮炳宣憑險扼守的勒夾溝寨洞,槍殺了馮仲吉和衛士5人。經過槍殺韋元璋、智取勒夾溝,黨領導下的東路聯防隊發展到80余人槍。

  逃匿張茂春處的馮炳宣聞兒子被殺,立即勾結張茂春派兵進駐合溪場。韋奚成巧妙安排謝德璋等人隱蔽,并派人星夜將韋國成、韋述根、向興開繞道送往涪陵,投奔郭汝棟部當兵。張茂春部在合溪場查不出共黨嫌疑,便亂殺無辜,在黑桃坪捕殺貧苦農民韋發順、張樂等人。1929年夏,韋奚成被縣政府以開會的名義誘騙入城拘押,囚于大牢一個多月,后經黨組織營救,警察局以“共黨嫌疑,查無實據”釋放,出獄后轉移到涪陵隱蔽。

  三、創建元合中心游擊區

  韋奚成離開南川后,馮炳宣復任鄉長,張茂春給與槍彈,重新掌握20余人的民團武裝。國民黨縣政當局取消東路聯防隊的軍餉并加以追剿。為尋求發展韋光煒遂帶領隊伍轉移到貴州省正安縣、道真縣的新洲、龍崗、茶園、大阡一帶打游擊,提出“打紳戶,吃皇糧,除惡霸,懲豪強”口號,開展懲惡霸、打土豪、濟貧民斗爭,公開反對地方團閥,韋光煒所領導的聯防隊成為戰斗在川黔邊區名副其實的游擊隊,深受山區人民擁戴,隊伍迅速壯大到90余人槍。1929年12月中旬,馮炳宣聯合貴州正安縣新州鄉李炳宣民團、大有鄉張子安地主武裝,氣勢洶洶地開赴貴州正安縣龍崗場茶園寺清剿韋光煒領導的游擊隊。在得到老百姓通風報信后,游擊隊布下口袋陣,打死馮炳宣的班長王老七,繳獲長短槍30余支,不少山區青年紛紛加入游擊隊,部隊發展到130余人槍。1930年2月底,韋光煒游擊隊總部移駐元合鄉古花廳,分駐龔家壩、風洞場、木瓜臺。張茂春聞訊派兵一連妄圖剿滅游擊隊。因得一個走親戚的農民通風報信,韋光煒率部在風洞峽溝設下埋伏,游擊隊再次大獲全勝,繳獲長短槍70余支,張茂春等團閥和地主武裝一時不敢進犯。元村、合溪復歸游擊隊防區,加上大鍋廠(現大有鎮)和正安縣的龍崗場、三元場、鄧家壩等地,方員500平方公里的川黔邊中心游擊區基本形成。黨在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施著與軍閥政府不同的政策,委任貧苦農民和服從黨領導的開明紳士擔任團正、甲長、保長,游擊區內窮苦老百姓不但不納糧、不征捐,還不時享受到游擊隊開倉放糧濟貧民的好處,久違的和諧安寧回到了川黔邊區人民身邊。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