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仕勇在正陽中醫館與鄉村醫生一起查看新到的藥材質量。 記者 聶靈靈 攝
■ 記者 聶靈靈
他打造困難戶集中安置點;他整合村內資源擬定“產業興村、旅游富村、歷史文化名村”的發展思路;他為村內留守兒童建立起課外興趣輔導班……他是區中醫院中醫科基層指導科科長、峰巖鄉正陽村駐村第一書記沈仕勇。
他是群眾眼里的“知心人”
自2018年擔任正陽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沈仕勇始終牢記“盡心盡責、擔當責任”工作標準,三年時間里,不斷收獲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駐村后的沈仕勇圍繞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展開走訪摸底排查,他了解到村里有9戶困難群眾住房、飲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他們有的是院外五保、有的是低保困難戶,居住地都較為偏遠,我們根據他們的實際困難,結合房屋改造政策,采取集中居住、協助養老的方式解決他們的難題。”沈仕勇說。
2019年7月,9戶困難群眾正式入駐“康福苑”集中安置點。該安置點位于正陽村通村公路旁,每戶按照“一室一廳一衛”打造,并建設了院壩、健身廣場等。
“多虧了沈書記這樣的好干部,他出謀劃策,解決了困擾我們多年的難題。”院外五保戶李云建一說起生活的改變,逢人便夸沈仕勇做事有方法、有速度。
他是黨員心中的“領路人”
正陽村地勢偏遠,以前以發展柑橘和西瓜為主要產業,群眾積極性不高。于是沈仕勇與村支兩委共同制定出“產業興村、旅游富村、歷史文化名村”的發展思路。
在產業上,村里增加花椒、川木瓜兩種主打產業,引導村民通過庭院經濟增加額外收入。沈仕勇挨家挨戶做工作,講產業發展優勢、村子整體規劃、村民如何收益……同時帶領村干部、駐村隊員學習產業知識,研判發展形勢,推進產業發展工作。建卡貧困戶夏永海,一邊跟著大家種起川木瓜,一邊在院子里栽起老蔭茶樹,種下杜鵑花、茶花等,藥食兩用的川木瓜成為固定增收項目,老蔭茶、土雞等農副產品成為自己的額外收入。
“沈書記一直強調,大家分工協作做到分工不分家,一盤棋的做法才能形成戰斗力。”正陽村綜治專干安良才說,目前正陽村發展起花椒、川木瓜、柑橘等產業1700余畝,并通過電商為庭院經濟搭建銷售平臺。
他是干部口中的“實干家”
一到放暑假,村里的孩子沒人輔導作業,于是沈仕勇在2019年暑假為正陽村的兒童開辦起“暑期課堂”,招募志愿者以輔導暑期作業為主,同時每天排出上、下午課程安排,包含美術、音樂、語言、古詩、舞蹈等多樣化課程,并對學生每天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學生學習領悟程度再制定下周課程安排。
“我文化程度低,孩子的作業無法輔導,來到‘暑假課堂’幾天,會了折紙人、制作花瓶等手工。”村民張友秀說。
村民有難處,沈仕勇立馬想辦法解決。2018年至今,沈仕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各項工作發展,正陽村實現家家戶戶喝上自來水,新建“四好”農村路10余公里,衛生廁所改造143座,立面改建106戶……“我們黨員一定要沖鋒在前,這樣群眾才能更信服,工作才能深入人心,黨和政府才能更放心。”沈仕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