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南川青年黨、國民黨仁社縣黨部、縣團練局、誠學會、輔仁社等封建勢力,勾結駐軍組成南川改進社,公開與中共南川支部領導的國民黨(左派)縣黨部、南川青年社相對抗。封建團閥勾結軍閥以抗交苛捐罪為名,暗害縣農協會職員馮誠齋,打殘白沙井國民黨(左派)黨員張簡行,以莫須有罪名逮捕汪石冥等人,驅逐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黨員離開縣城。10月,縣團練局長張茂春撤銷王懋遷石牛溪團總職務,另委李清華繼任,妄圖篡奪中共南川支部領導的東西北聯團的領導權。是年11月,中共重慶地委成立軍事委員會,積極準備瀘順起義,并指示綦江、南川、涪陵加強武力聯合,等待時機,組織武裝暴動,策應瀘順起義。在這關系到中共南川支部、國民黨(左派)縣黨部、縣農民協會和南川青年社生死存亡的關頭,為打擊反革命的囂張氣焰,策應四川瀘順起義,中共南川支部組織領導了農民自衛軍武裝暴動。
組建綦南涪農民自衛軍
1925年,南川各鄉鎮紛紛辦起團練,維護地方治安。中共南川支部成立后,主要爭取南川北路實力雄厚、傾向進步的石牛溪團總王懋遷,并發展他為黨員,進而將西路、北路10多個民團聯合組成西北民團聯合會,繼續吸收張簡行、馮誠齋等團總為中共黨員。在此基礎上,南川支部派汪興武去元合鄉爭取韋光偉的東路民團,加強了對東路民團的政治領導。1926年8月,實現了東路民團與西北民團的大聯合,成立南川縣東西北民團聯合會,共推王懋遷為聯團主任,周祥林為文牘,從而使黨組織控制了石牛溪、福壽、河圖、木涼、大觀、元合(今元村和合溪)等民團武裝。聯團實行“三三制”,區設大隊,鄉設中隊,村設分隊。凡有條件之大隊身著北伐軍裝,配有司號員、炊事員等;對隊旗、臂章也規定有特別標志。由于黨支部加緊組訓團丁,改造民團,激發各鄉農民踴躍參加聯團,團練由原來的千余人迅速增至3000余人。
東西北聯團成立前,各民團只有幾十支槍,而且質量低劣。聯團成立后,各大隊主要通過四種渠道解決武器來源:一“獻”,議定各鄉大戶人家,按其富裕程度獻款、獻槍,支援民團;二“借”,利用各種關系四處借用,所借槍支歸借者使用,余者調劑;三“買”,用自籌經費到駐軍和外地購買槍支彈藥;四“造”,1926年10月下旬,中共南川支部以東西北聯團名義,在白沙五洞河、大觀清平寺、石牛溪復興寺設立槍廠,請技師劉長安等20多人,半機械化制造夾板槍、手槍數百支和子彈一批。經過這些努力,聯團在短時期內便籌得3000多條槍。
1926年10月,中共重慶地委派遣從廣州農講所回四川的綦江人明金鼎、譚向愚,和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古宋縣人秦紹恬先后到南川石牛溪,與共產黨員王懋遷、韋奚成、汪石冥、曾慶華、吳明燦等合作,在仁壽閣(石溪)小學創辦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校長王懋遷,副校長兼政治軍事部主任韋奚成,教育長秦紹恬,文牘兼中隊長鄒祥麟。主要任務是培訓聯團中隊長以上干部,為武裝暴動做準備。受訓的人員回去后,利用農閑時間,對所在地的團丁進行培訓,提高了民團的政治覺悟和軍事技能。學校于10月中旬開學,共辦了兩期,至次年1月被國民黨右派和駐軍搗毀后停止。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是中共南川支部仿照黃埔軍校和廣州農講所創辦的農民干部學校,為改造民團、組建農民自衛軍打下了基礎。
為執行重慶地委“綦(江)南(川)涪(陵)加強武力聯合,等待時機組織暴動,打擊敵人”的指示精神,1926年10月23日,中共南川支部派韋奚成赴涪陵大順場和明家場,經陳育堂引薦拜會涪陵四鎮鄉民團辦事處主任李蔚如。韋奚成向李蔚如介紹南川時局和東西北聯團干部學校情況,李蔚如指出,“國務武力寄于民眾,力避團閥控制”,“對民團宜取革命教育方式”,“劉湘終非徹底覺悟”[見《韋奚成丙寅第七日記》。《韋奚成日記》原件現存于南川區檔案館。]。
是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汪石冥、張庚白和王懋遷赴重慶參加國民黨(左派)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回縣后遵照中共重慶地委指示,積極籌備武裝暴動。中共南川支部多次派張琢瑩、曾慶華、韋奚成、明金鼎、譚向愚赴涪陵明家場與李蔚如聯絡,分析時局,研究對策。李蔚如認為南川東西北聯團的軍事行動一方面可對涪陵四鎮鄉外圍擴大影響,另一方面可與劉伯承領導的瀘順起義相呼應,決定出兵支持南川農民武裝暴動,組建綦南涪農民自衛軍。
1927年1月1日,南川團練局長張茂春率步兵二連、手槍兵一排,準備進攻石牛溪民團辦事處。韋奚成、明金鼎等赴涪陵大順場與李蔚如商議,雙方決定趁此時舉事暴動,師出有名,打敗團閥。計劃以南川東西北聯團3000農民從東西北三面包圍縣城,李蔚如率3000人增援攻城農軍,綦江農民武裝則從南面逼進南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