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力
老家在農村,印象中,房前屋后都被派上了用場。
屋前的空地最珍貴,可以當曬場,什么出來了曬什么。夏天曬麥子,秋季曬花生和稻谷,真是“你方曬罷我登場”。沒有蔬菜瓜果可曬的時候,比方說冬天,就曬被子、曬種子。母親她們喜歡在房前的空地上紡線,大家坐在陽光里,一邊拉著話兒,一邊紡線。嘴上說著話,手上卻一刻也沒停留。那些紡線的老物件,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偶爾在陳列館里看到,還是覺得非常親切。
屋后是一片瓦礫地,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屋后清理出來,到處拉土填埋,硬是修起了一個面積不小的菜園。菜園里每天生機盎然,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來客人了,直接到菜園弄把菜,洗洗就可以下鍋,非常方便。菜園是我們兒時的樂園,父母在除草捉蟲時,短胖的黃瓜,橙黃的西紅柿,常常被我們“偷吃”,那是兒時的美味。菜園四周,總要被母親充分利用,栽上甘蔗。那甘蔗葉又寬又長,由綠變黃時,就長成了好吃的模樣。
后來,紡線的人少了,門前的空地就閑置下來。母親細細打理著,種了些花兒,一年四季倒也開得熱鬧無比。從此,房前養花、屋后種菜,成了父母的日常。常常感覺到,父母把菜也當成了花種。
我們成家后,父母搬進小城和我們住在了一起。老家的花一年比一年少,菜園也漸漸荒蕪了。偶爾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到處除草。父親常常念叨著說:“人不在家,家就不像個樣子了。”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父母還是惦記著老家的生活。后來我們把父母送回鄉下,他們高興得像個孩子,房前屋后種花點瓜,忙得不亦樂乎。
父親削減了菜園的面積,種上一些板栗、桃子類的果樹,從春到秋都有果子吃。母親養花的手藝越來越高,花的品種也是多種多樣,引得路人紛紛觀賞。這是母親最高興的時候,一邊奉上熱茶,一邊聊著花事,其樂融融。
妻子網購了一大包花籽,和母親一起撒在四周,每年鮮花盛開連成一片。父親的果樹,每次都驚喜著我們的眼睛,連山上的野柿子樹,也被他移栽到屋后,嫁接新苗,當年結果。那些果子被我們帶回城里,送給鄰居們嘗嘗,收獲濃濃的鄰里情。父母對生活的熱愛也影響著我們,小小的陽臺上,也種滿了一盆盆的花,儼然一個小花園。
從此,老家的房前屋后,成了我們最喜歡“打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