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暢
4
從一幅畫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困境。在《清明上河圖》的繁榮背后暗藏著北宋的危機,滅亡的征兆在張擇端的筆下悄然加劇,直至成為南宋破不了的局,使一個王國最終走向了覆滅。
北宋的危機也是其軍事機密:北宋嚴重缺乏戰馬。在古代戰爭中,戰馬是重要武器,是戰場上十分重要的生力軍。既然戰馬如此重要,憑借經濟實力,完全可以豐富戰馬。但是,與兩宋對峙為敵的遼、金、西夏政權,不但限制戰馬流入宋朝,而且在戰爭中還掠奪宋軍戰馬。
據《遼史》記載: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宋遼金元時期,在位于民族政權的交界地區,雖設有互市的榷場,但馬匹并不在交易范圍。這相當于現在的技術封鎖、武器禁運。
于是,戰馬一直是困擾宋朝軍事的一大問題。沒有戰馬就沒有騎兵,沒有騎兵在戰場上就不占優勢,吃敗仗的幾率就會加大。盡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兩宋政權想盡了辦法,但終因受制于各種因素,戰馬問題也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破解,由此也成為北宋滅亡的征兆,南宋破不了的局。
不論北宋還是南宋,在面對馬背上的民族時,戰馬的缺乏成為其戰敗的一大因素。7集電視專題片《南宋》利用代表性文化符號,還原一個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南宋形象。在北宋歷史的167年當中,社會經濟的繁榮,外族入侵的憂患,一直同存共在。北宋滅亡之后,這種投影變得更為巨大,大到乃至覆蓋了南宋的版圖。
可是,南宋并沒有以史為鑒,面對亡我之心不死的強敵,并沒有化危為機,更沒有筑牢保家衛國的堅不可摧防線。
縱覽北南兩宋,雖然它富甲全球,財富充盈,獨步世界,還采用了政治和親,金錢換和,割地求和,躬身求好,卻沒有筑牢終極依托,也就始終擺脫不了自身難保的尷尬,最終仍然是滅亡命運。一副好牌打了個稀爛,直令人扼腕長悲嘆。
每每念及于此,我的心情都異常沉重。
5
歷史是一個過程,是前人活動的結果,同時也是后人活動的前提。
《清明上河圖》,畫名雖無“危”字,畫中卻是危機四伏,映照著古今興衰榮辱,折射出人心向背,是一面永恒的鏡子,也是一部永不消失的歷史教科書。從這面永恒的鏡子和這部歷史教科書中吸取教訓,或者汲取智慧和力量,應該是我們的一種共識:重文重武,內外兼修,文武雙全,固我長城,必須不遺余力,而且永遠沒有休止符。
通過讀史學史,不斷透過歷史的背景、歷史的事件、歷史的結果,深刻反思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智慧,我們才能牢記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防范歷史悲劇重演。
讀史不是看故事,學史不是看熱鬧,而是要總結客觀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偉大的實踐。偉大實踐的根本目標是筑牢終極依托。經濟是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唯有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共同構成的硬實力,才是終極依托。唯有將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和科技的發達轉化為硬實力,才能筑牢終極依托。
古語有云:忘戰必危。已經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國度,絕不能忘記悲慘的歷史教訓和“東亞病夫”的屈辱,更不能忘記炮堅船利對國門的摧殘和對國土的占領。
繁榮不等于強壯,富庶不等于久安。繁榮的基石是和平,而和平的保障則需有強大的硬實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能夠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才能自強不息,巍然屹立,堅不可摧,也才能有效防止禍起蕭墻,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常升國旗,常唱國歌,意在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筑牢我們的終極依托。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只有不斷發展,增強硬實力,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讓山河無恙,煙火尋常,成為我們如愿的眺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心合意同,謀無不成。我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的是中國以強大的硬實力為后盾,將一把好牌打成一枚金牌,為的是世界東方大而強、富而美,千秋盛世圖中無危字,永遠矗立一幅千秋盛世無危圖,讓祖國山河無恙,且與日月同輝!
中國人俠肝義膽、保家衛國的性格,中國社會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傳統,潤澤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這是中國人最樸素、最深沉、最廣泛也是最強大的情感。在絕對的硬實力與強大的家國情面前,所有的敵人都將是紙老虎,而中國人民也必將穩步達到民族復興的目的!
中國心,中國緣,風雨同天勿相忘,同袍無間共擔當,山河歲月看今朝,日月合光秀華章。
“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懷,承一脈血流淌。”挺立脊梁,吾國萬疆,千年不滅,天地共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