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扎實有效的工作實績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我區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南川網訊(記者 劉曉娟 黎明)連日來,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我區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結合自身工作談學習體會、謀未來發展。大家表示,報告總結成就令人振奮,提出的目標鼓舞人心。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譜寫更加絢麗的華章。
以綠色低碳
推動高質量發展
“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使命任務催人奮進。”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能源管理中心主任楊云淑說。
楊云淑表示,將全面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打造南川新能源基地建設。提升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明年計劃完成投資8億元,新上平臺5座,產值達到20億元,繼續發揮頁巖氣在我區穩經濟大盤、保能源安全“壓艙石”作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實施涼風埡風電、屋頂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積極推動總裝機容量500MW燃氣發電項目,全面提升電力系統應急調峰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王強說,接下來他將扎實工作,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使命,努力錘煉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積極構建完善區級、鎮街層面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不斷提高我區生態環境監管水平。
實干實績
書寫教育答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近年來,我區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探索教育發展之路,均衡優化教育資源,辦學條件持續改善,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教育地位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
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安宇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錨定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強調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這為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南川教育系統將進一步找準南川教育在全區“1256”發展思路中的定位和作用,進一步細化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進一步加快完善高質量教育體系及人才培養體系,全力推動南川教育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我們應有貢獻。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春風下,通過均衡教育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鳴玉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胡先權說,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他深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責任重大。他表示將以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中來,堅定不移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持之以恒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落實落細“雙減”政策,多管齊下抓好校內減負,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
水江鎮雙溪小學教師袁敏洪表示,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對未來鄉村教育發展充滿信心,一定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奮發向上,做“四有”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種好一粒科技創新的種子。
多措并舉
助力鄉村振興
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榮臻說,黨的二十大為規劃和自然資源事業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結合自身職責,采取規劃先行繪藍圖、嚴守紅線保糧安、政策扶持興產業等措施,助力鄉村振興。
劉榮臻說,要在規劃指引上下功夫,加快完成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合理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全力推進大觀田園新城規劃建設,從規劃角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耕地保護上下功夫,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保護耕地,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做到耕地“進出平衡”,堅決打擊亂占耕地建房行為,落實好耕地保護各項措施,將“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到實處。要在綠色生態上下功夫,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杜絕遇山就挖、遇溝就填,有序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騎龍鎮鄉村振興辦負責人王珂頓說,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面對過去5年騎龍鎮取得的交通條件跨越式發展、楊梅產業持續增收、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等一系列成績,未來,他將立足本職崗位,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人才儲備、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等工作上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鋪展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石溪鎮翠豐村第一書記陳玉萍說,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將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細化各項工作措施,加快翠豐村實施國土整治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好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打造綠色村莊,將翠豐村打造成為美麗鄉村、幸福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