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平
三、八十五載話滄桑
川湘公路建成至今已有85年,但川湘公路的故事,并未隨著時光遠逝而煙消云散,一直演繹著新的歷史傳奇。
籌劃之初,川湘公路是一條“剿共之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從中央蘇區向湘西轉移,國民黨軍隊在沿途開展瘋狂的圍追堵截。為方便大規模調動部隊,蔣介石提出了“公路協剿”戰略,強調“建設公路便利交通,而對軍事運輸尤為重要”,乃嚴令川、黔、湘各省加緊修筑公路,將中央紅軍圍剿于川黔湘地區,于是修筑川湘公路就列入了國民政府的議事日程。
修筑成路后,川湘公路是一條“抗戰之路”。1935年的華北事變,使中華民族的危機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而地處大西南腹地的四川,其戰略地位日益突顯,1936年制定的“民國二十五年國防計劃大綱草案”,確立了“建立以四川為總根據地的西南大后方”之國策,強調“川省當務之急則為改善交通狀況,加強公路建設”,川湘公路也從一條“剿共公路”轉變成為一條“抗戰公路”。抗戰時期,日軍占領武漢,切斷了重慶經長江水道與華東地區的交通線,川湘公路即成了抗戰大后方與抗戰前線聯系的交通干道,一批又一批中國軍隊從重慶出發,經川湘公路到抗戰前線,大量物資、武器也通過川湘公路源源不斷運到前線。僅西南運輸處的統計,1939年8月~12月,通過川湘公路搶運湘西入川鎢銻、大米等物資近2000噸。1941年,通過川湘公路運送貨物19152噸,其中軍品1117.5噸、器材1897噸、鹽6726.5噸、布匹1548.5噸、汽油727噸、酒精252噸、棉紗984.5噸、藥材583.5噸、其他貨物5000余噸。1942年,搶運戰略物資2萬噸。川湘公路建成,使南川在抗戰中的作用更加突顯,1938年,國民政府在三泉成立了安置下江難民的金佛山移民墾殖實驗區,在墾殖區種植黃常山替代奎寧治療瘧疾,成為國民政府的一項重要抗戰國策,空軍第二飛機制造廠在叢林溝海孔洞生產了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中運一號”運輸機。同時,國民政府軍政部在萬盛創辦南桐煤礦,縣人劉泗英創辦東林煤礦以及稍后創辦的竟成煤礦等,年產煤100萬噸、焦炭20萬噸,源源不斷供給重慶鋼鐵、兵工、電力等企業生產和民用能源,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