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川區隆化六小學生挑戰并打破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傳統篾藝的傳承撿拾家鄉味道
核心提示
“雙減”是教育發展改革棋局上的重要一步,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題中之義和價值所在。
以奮力書寫新時代教育新篇章為目標的南川區,深刻理解“雙減”對撬動基礎教育整體變革的重大意義。全區教育系統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以立德樹人謀全局,深化新時代立德樹人區域實踐范式探索,深入實施中小學減負提質南川行動,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聚勢賦能,讓教育回歸本真。
統籌規劃,多措并舉,蹄疾步穩,南川區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同時,也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落到點上,努力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面,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加強德育綜合改革
筑牢立德樹人基石
日前,南川區沿塘小學組織全體師生開展“我為生命負責”主題教育活動。活動中,學校通過教育氛圍營造、召開安全教育主題班會等方式加強學生消防和防溺水主題教育,提高學生安全意識。
沿塘小學“我為生命負責”主題教育活動是南川區打造“四有八為”德育精品課程的一個縮影。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
對南川而言,如何兼顧區域和學校實際,規劃區域德育課程;如何確定各學段德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德育要素?
實踐分析、深入探究,南川區從《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中找到了破解問題的辦法:以深化中學、小學、幼兒園德育綜合改革為抓手,以學生適應生活實際為切入點,構建并實施符合社會需求、富有時代氣息、彰顯區域特色、適應個性發展的“四有八為”區域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從頂層設計著手。南川區出臺《關于構建區域一體化德育體系的實施意見》規劃實施路徑和戰略目標。制定《南川區中小學德育精品課程規劃一覽表》,確定以“我為祖國驕傲、為集體添彩、為家庭盡孝、為自己鼓掌、為生命負責、為學習加油、為規則點贊、為社會服務”等“八為”德育精品課程,涵養學生“四有”言行,即“口中有德、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的德育實施路徑。
以區域規劃為主線。南川區各學校因時、因地、因年段開發實施符合學校校情、學情的“八為”德育課程,借助課堂教育、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文化活動、德育課題研究等多元化載體和“四有八為”德育工作室,開發德育課程,推進課程實施,推動德育課程形成“一校一品”新格局。
如神童鎮中心校開展“我為家庭盡孝”主題教育活動;河圖鎮中心校以國旗下的個性展示開展“我為自己鼓掌”課程;北師大南川附校的小志愿者們走街串巷,開展“小眼睛看大世界——我身邊的文明和不文明現象”評議活動等。
以評價機制為抓手。作為助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重要一環,南川區以“七評兩展一督導”評價機制助力區域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上下聯動,通過學生評、家長評、教研機構評、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評等多元評價,全方位、多角度確保德育實效。
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5年來,南川區“四有八為”區域德育課程開發及區域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認可,受到重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報表揚。
“四有八為”區域德育課程等成功創建為市級德育品牌,其中17門德育課程獲市級精品課程,6門德育課程獲全國獎項,其區域德育探索立項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年度課題和重慶市教育綜合改革研究課題。同時,南川區作為全國“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示范區”之一,參加了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
另外,為深化區域“四有八為”德育品牌培育,南川區還著力打造出極具辨識度與影響力的“禮好·金山美少年”禮儀教育品牌,創新開展禮儀教育實踐活動,目前各校建設成果已開始顯現。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提質增效賦能“雙減”
“雙減”的內核是減負增效提質,一增一減之間考驗的是一個區域的教育智慧與擔當。“雙減”落地一年來,南川教育在強化頂層設計、加大專項投入的同時,狠抓作業育人功效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探究課堂教學深層變革。
從多個維度評價、從量的堆積到注重質的提升、從孤立科目到跨學科內容設計、從作業檢查走向作業監控……在南川隆化一小,作業布置逐步過渡到作業設計,要求作業內容明確、過程共研、成果共享。例如“虎年畫虎”海報設計作業,從插畫、文字到虎文化三個評價緯度展開,考查學生多項能力,同時增強作業的趣味性。
將作業設計作為一項重要改革來做文章,隆化一小并非孤例。去年來,南川區出臺《南川區作業管理十六條》,著力管、究、查、備4個環節,做好培訓交流、大賽展評、主題教研3個疊加,推進作業分層分類實施,建立學有困難幫扶制度,將作業設計納入常規校本教研,確保學生當天作業不出校,提高作業育人功效。
減負增效,對課堂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南川區聚焦“問課”行動,緊扣課前、課中、課后、作業4個關鍵環節,持續全覆蓋推進三級“問課”行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夯實課堂主陣地地位。
何為“問課”行動?簡言之就是領導走進課堂聽課記錄、交流探討。“問課”人可以是學校領導“自己問”,也可以是校外專家“請人問”,還可以是教研員、管理干部“主動問”。
例如在南川一中,學校要求領導干部每學期現場聽課不低于30節,聽課后和授課老師交流,重點探討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及作業設計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同時,學校還通過開辦“文運大講堂”,“外請專家”“內推行家”,不斷強化“問課”實效;對于新教師采取“師徒制”結對幫扶,讓老師們切磋教學藝術、提升教學技術。
“問課”行動成為南川教育系統的一大特色,是全區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課堂提質的重要途徑。
截至目前,南川區已開展1000余次規模問課,97個課堂教學范式優化,2輪全員課堂驗收,3次隨機課堂考評和干部聽評課大賽,21次區級課堂展評,實現2項市政府教學成果特等獎的新跨越。
構建課后服務體系
多元融合五育并舉
去年12月,南川區隆化六小學生同時打破了“最快時間解4×4數字華容道”“1分鐘內解最多的4×4數字華容道(25人一組)”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亮眼成績背后的原因,源于“雙減”政策落地后,隆化六小積極探索“完成作業、培優輔差+社團活動、個性發展”的課后延時服務模式,打破紀錄的學生們正是利用這一時間段進行了集中練習。
這是隆化六小將特色教學模式和課后延時服務模式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更體現出南川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帶來的教育生態改變。
“雙減”之下,課后延時服務被重新定義。南川區按“5+2”“1+1”服務方案,開展“保底+特色”的“點餐式、走課式”課后服務,實施“家長學生雙評價”機制,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方案指導下,南川各校每周5天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每天下午5點左右,南川各大校園內,學生興趣高昂,積極參加特色藝術課程、體育運動課程、勞動實踐課程……課后延時服務開展有聲有色。
目前,南川區已開設70余門“保底+特色”課程,引入“家長學生雙評價”機制,惠及全區義務教育學生。
優化機制家校協同
合力提升育人實效
以《南川區中小學減負提質實施辦法》為行動指南,南川區借力“雙減”撬動全區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
其中,“五大機制”有力保障了“雙減”各項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據悉,為優化教育管理機制,南川教育系統用“十個一”科學做好“五項管理”,清單化減負;細化“兩巡一訪”督導機制,圍繞“五育并舉”“雙減”全覆蓋、全時段、全要素督查;夯實研訓機制,深化蹲點幫扶和集團化訂單式培訓,聚焦課堂核心,開展聽看查訪全方位視導和培訓;改革評價機制,即時性、階段性、綜合素養等評價三維共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化考核機制,調整學校綜合考核辦法,適時啟用降等和一票否決,專項考核“雙減”“五項管理”。
“雙減”工作的落實,不僅需要工作機制的牽引與推動,更需要家校社多方協同、統籌推進,合力提升育人實效,讓“雙減”任務在家庭得到落實,實現家校社“同步”。
為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愛心家訪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南川附屬學校的一項常態工作。每次家訪,老師都要向家長認真細致介紹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詳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向家長介紹了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技巧,積極解答家長對“雙減”政策的困惑,讓教育新政策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南川區大觀鎮中心校,學校開學初便會分年級召開專題家長會,向家長宣傳、解讀課后延時服務相關文件政策,爭取家長支持。同時,開展“走進千家萬戶關愛萬千心靈”的大家訪活動,全體教師深入每家每戶與家長面對面,掌握制約課后服務推進的“堵點”,對癥下藥,解決家長、學生的所需所盼。
除了校內改革提質,南川區堅持齊抓共管,以壓減培訓機構、加大監管力度、加強風險管控為抓手規范校外培訓治理,全力推進校內校外“一盤棋”,系統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落實。
立德樹人謀全局,落實“雙減”提質量。深化改革不停步,攻堅克難立潮頭。南川區以“雙減”為“小切口”撬動教育大發展,可謂定標明確,發力精準,為“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數說“雙減”
作業設計
全區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建立作業公示制度,出臺作業管理辦法。
作業時間控制達標100%;
全區學校展示63篇作業咨政論文;
597篇區級精品作業設計;
67份作業管理先進經驗;
3000件學生實踐體驗勞動鍛煉跨學科綜合類作業。
課后服務
70余門“保底+特色”課程;
全區課后服務教師參與率97.8%,學生參與率99.2%;
學生和家長對校內減負提質滿意度分別為97.63%、97.9%。
壓減校外培訓
全區40所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全部清零;
其中轉型26所、注銷或停辦14所,壓減率100%。
陳明鑫 張穎
圖片由區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