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平
川湘公路是一條勞苦民工以血肉之軀筑成的“血路”。川湘公路沿線均為極度貧窮落后的地區(qū),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和如此緊迫的工期要求,各縣均感到舉步維艱。在開工的第一月,所筑之路只有二里,蔣介石雷霆震怒,派少將督察專員田湘藩、陳克明到川湘公路督察,在視察涪陵段時,以筑路不力之罪,下令將涪陵縣長李鳴和撤職查辦,給南川縣長官維賢記過處分。由于工程艱巨,壓力巨大,各縣叫苦不迭,紛紛向省政府求援。秀山縣縣長趙竹君在呈文中寫道:“蜀道之難,酉秀尤甚”“秀山地瘠民貧,公私交困”“歷年痛深創(chuàng)巨,早已宛轉(zhuǎn)呻吟”“似此空前偉大之工程,實非瘡鉅痕深、久經(jīng)禍亂之孑遺壯丁所能勝任”。綦江縣石工寫給蔣介石行營的呼吁書中寫道:“工人日食不能接濟,每日僅吃兩餐稀飯”。筑路期間,因缺食少醫(yī),條件惡劣,民工生病達10萬多人,死亡超過3000人。施工條件之艱苦、民工犧牲之慘重、人民付出之巨大,亙古未有。
1936年10月底,綦江、南川兩段率先完工,經(jīng)過歷時一年又3個月的艱辛修筑,1937年1月,川湘公路全線通車。重慶行營于1937年1月15日至23日在沿線各縣分段舉行通車典禮。
二、艱苦卓絕南川段
川湘公路南川段起于綦江南川交界處萬盛場西浸水埡,過三元橋到萬盛場,上豬槽灣,過叢林溝、陳家場、文鳳場,從南川縣城穿城而過(南川西城門、東城門因此拆除),經(jīng)黃泥塝、土橋場、大鋪子、螃蟹塘、舊縣壩、水江石,上九里槽,過洞壩子、青龍洞,止于涪陵白云山的界牌埡口,全長81公里。
南川段,參與之廣,史無前例。川湘公路南川段由省公路局江大源任段長,工程師劉培元為技術(shù)負責(zé)人。成立南川縣筑路委員會,由縣長官維賢任委員長,建設(shè)科長向先達任副委員長,南川段段長江大源、縣財政科長楊守藩、縣商會主席周鳳池任委員。下設(shè)3個工區(qū),由工務(wù)員兼工區(qū)長。各鄉(xiāng)鎮(zhèn)聯(lián)保為一個大隊,由鄉(xiāng)鎮(zhèn)長、聯(lián)保主任任大隊長。每大隊下設(shè)10個小隊,保長、保隊副任小隊長,每小隊民工約30人。實行鄉(xiāng)鎮(zhèn)劃段包干,限期完成。計劃征調(diào)民工65834人,實際征調(diào)23390人。1936年1月,2萬多名南川民工自帶糧食工具浩浩蕩蕩開赴工地,開啟了整整三百多天艱苦卓絕的筑路歷程。一項工程,參與民眾數(shù)萬人,在南川歷史上史無前例。(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