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憶當年川湘路(二)
發布時間:2022-09-16 09:26:44 來源:
新聞摘要:

 

  楊毅平

  川湘公路是一條中國公路史上具有地標意義的“天路”。川湘公路沿途群山溝壑,深山峽谷,時而盤旋而上高入云端,時而轉折而下穿越澗谷,工程異常艱巨。全線土方約1538萬立方米,石方約260萬立方米,橋梁208座,涵洞3469道,堡坎約17萬立方米,渡口8處。當年成都新新新聞重慶航訊報道:“川湘公路,自測量建筑,迄今已一年有余,沿線工程之偉大艱難,堪稱全國第一。”時任四川公路局長魏軍藩在川湘公路視察時感嘆道:“咸為崇山峻嶺,高巖深澗,工程艱巨,罕有其匹。”在矮寨路段,水平距離不足100米,但垂直高差達440米,坡度在70~90度之間,因山勢陡峻,迫使公路在崖壁上左右移動,不得不用15道銳角急彎,形成26截之字平行、上下重疊的路面,線路長達6公里,其險峻程度不僅為全路之冠,而且在中國公路史上也是一大創舉。

  川湘公路是一條川湘兩省人民眾志成城修筑的“義路”。修筑川湘公路,國民政府實行義務征工筑路制度,在1935年3月四川省政府頒布的《四川省政府修筑公路征用民工暫行條例》和《四川省公路局為義務征工建筑川湘公路告民眾書》中規定:修筑川湘公路政府不付伙食費,由民工自帶工具、自帶伙食完全義務修路,只有石工等技術工人才發給低微的工資。南川縣《民工工作細則》規定:“民工在未完成工程前潛逃或擅離工段,以反抗服役論罪。”川湘公路四川段,計劃征工50萬人,實際征用民工26萬,另調涪陵民工2萬人助彭水段。四川段工程經費預算為550萬元,但政府只核撥14.5萬元,僅為整個工程費用的2.6%。另攤籌合川、銅梁、開江、長壽、開縣、忠縣、墊江、豐都等8縣援助9萬元。其余部分,均為民工義務。川湘公路的修筑完成,是川湘兩省人民毀家紓難、眾志成城的結果。(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