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黎明
近日,區鄉村振興局組織開展財政銜接資金項目專項督導,針對產業投入準度、項目施工進度、資金撥付進度、系統數據錄入、聯農帶農作用等重點環節進行現場抽查,常態化調度各鄉鎮(街道)及有關單位切實做好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各項工作。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我區積極探索財政銜接資金績效“3334”管理模式,即在資金保障、績效管控、跟蹤問效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建立了堅持3個重心、做到3個強化、落實3項管控、健全4種機制的財政銜接資金績效“3334”管理模式,有效提高財政銜接資金使用績效。
堅持3個重心:
投入增量 績效管控
跟蹤問效
今年來,我區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區級配套資金3656萬元,較去年穩中有增;爭取市級以上財政銜接資金7024萬元,其中中央資金3567萬元。
在資金用途上,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安排特色產業發展、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等項目,積極推進鄉村建設。
績效管控以“過程監管”為重心,確保預算績效管理執行的全程監測,支持培育和壯大鄉村振興示范鎮村的特色優勢產業。
做到3個強化:
投入力度 投向準度
項目進度
按照“四個不摘”總體要求,我區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公共財政支出優先保障的重點,去年共爭取和籌集財政銜接資金12978萬元,同比增長25.45%。其中,中央和市級資金9326萬元,同比增長34.28%;區級財政安排資金3652萬元,同比增長7.4%。
強化投向準度,“好鋼用在刀刃上”,向全區確定的方竹筍、古樹茶、中藥材及南川米、藍莓“3+2”特色產業傾斜。同時,加大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強化項目進度,實行項目資金支付業主直達機制,通過國庫集中支付方式將資金撥付到脫貧戶或項目實施方,杜絕資金被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等行為,切實增強施工業主參與積極性。項目資金撥付一律按最高限執行,啟動后直接支付50%啟動資金,進度過半的支付80%進度資金,有效促進資金發得快、用得早、管得好,最大限度發揮了資金使用效益。
落實3項管控:
項目準入評估 績效目標評估
績效成果評估
嚴格入庫程序、逐一審查,對審查項目庫申報程序合規性、精準性、項目編報程序、與資金匹配性等方面進行重點審核。對屬于負面清單、未按政策標準和規定程序納入、未按照要求設定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差和監督檢查反映問題多等項目,一律不安排項目資金。
按照“誰申請資金,誰設定目標”原則,由資金使用單位合理設定項目績效目標,區級行業主管部門對績效目標完整性、相關性、適當性、可行性4方面審核把關,重點項目報區政府分管領導審定簽發。
在項目前期程序、項目實施環節、項目績效實現情況、項目后續管護的關鍵環節,區級行業主管部門需開展2次以上專項檢查,對績效目標設置、完成情況進行跟蹤檢查。
嚴格績效成果評估管控。運用財政銜接資金動態監控平臺,由資金使用單位對項目資金績效開展自評,區財政部門再對績效自評結果開展隨機抽查審核。將績效自評和抽查結果作為相關單位改進管理、調整財政支出方向和安排以后年度預算的重要依據。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重點績效評價,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健全4種機制:
限期辦結 過程監控
督導檢查 約談整改
限期辦結。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對資金調度和項目監管進行統籌,倒排工期、用資金支出時限,倒逼項目建設。
過程監控。“線上+線下”雙向發力,線上依托財政銜接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對“指標分配、項目管理、資金支出”全流程進行跟蹤分析。線下由使用財政銜接資金的區級行業主管部門,會同區財政局形成聯合檢查組,全覆蓋實現過程績效監控。
督導檢查。形成紀檢監察、審計、財政、鄉村振興等部門協同監管督查檢查工作機制,針對項目推進慢的鄉鎮(街道)開展聯合專項督導。
約談整改。建立財政銜接資金約談提醒制度,開展明察暗訪,向責任部門和鄉鎮街道點對點交辦問題,限期整改到位,對整改不到位、連續通報二次靠后的單位主要領導進行約談提醒。
“3334”管理模式的實施,取得了實際效果。2019年、2020年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結轉結余清零,去年,198個項目均實現了全覆蓋過程績效監控、績效自評總體填報比例及審核比例均達到100%。同時,該模式激活了我區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去年,我區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22個,入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市十大鄉村振興示范案例各1個,南川被推薦為全市唯一的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典型案例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