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美的融合
——讀《邊城》有感
張勇
“大多數學者都推崇《圍城》,而我更欣賞《邊城》……”余秋雨在一次青歌賽上的點評,讓我對沈從文所著的《邊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在當時經濟還十分拮據的情況下,我還是央求母親去書店幫我把《邊城》買了回來。
因腦癱之故,我手不靈活,所以看書、用電腦,都只能靠嘴。于是在我拿到《邊城》后,懷著一顆好奇之心,天天用舌尖翻著那一張張沁人心扉的紙頁,閱讀它,讓我仿佛置身于至真至善、避離凡塵的“世外桃源”。
《邊城》里的湘西茶峒古鎮,是一個美麗而仿佛與世隔絕之地。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人性之美,美到了極致:那里的人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也沒有太多的建功立業和非為人上人不可的急功近利;那里的人們,雖然沒飽讀詩書,更不會口必之乎者也,但卻把禮讓謙和、與人為善長在了骨子里!
主人公翠翠生下來便失去了雙親,與善良而有趣的船夫外公,以及那只忠實而可愛的小狗相依為命。或許是那里的山水清新秀美,或許是外公的和藹善良,使得翠翠從小就善良而內斂,聰慧而率真。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明凈得如水晶……”可以說,翠翠早已與山清水秀、勃勃生機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所以她的內心純如碧玉、潔似水晶,善良仁慈,以至于“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從不離開勤勞淳樸的祖父”。
除了翠翠,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翠翠的外公,一位風雨無阻、不避日曬、渡人無數的老船夫。他淳樸善良、勤勞堅強而不失聰慧狡黠,他五十年如一日地堅守渡船,無論風里雨里,還是嚴寒酷暑,即便是當地人人神往的端陽競龍舟,他也“在職務上毫不兒戲”,照常堅守;古道熱腸、重義輕利的他,總是在渡完最后一人才收工。當渡江客們打內心感激老人的熱誠盡責,饋贈些禮物時,他卻“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老船夫不僅忠于職守,盡心盡責地做好擺渡人,對外孫女翠翠更是摯愛情深。老船夫的女兒女婿雙雙殉情而逝后,他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外孫女翠翠,照顧她的生活,關心她的婚姻大事……可謂是細如發絲,無微不至!
讀完《邊城》真是一次美的享受:那字里行間中帶著村間田野的芬芳,讓人心脾盡沁;那充滿清純善良的人性之泉,蒙塵之心靈得以蕩滌而清澈!誠然,凡塵之世不可能像《邊城》所描繪的那樣清純質樸、人人向善,然,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飛禽走獸而為人,其靈魂深處是需要一座理想之高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