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雷雨轉轉崖
發布時間:2022-08-16 08:40:18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余道勇  有時候,我們的思緒飄得很遠,就像我們面對萬里晴空那一輪明月,悠然中就飄到了月中

  

  余道勇

  有時候,我們的思緒飄得很遠,就像我們面對萬里晴空那一輪明月,悠然中就飄到了月中桂宮和嫦娥。似乎她們總是在朝著我們微笑,只需一瞬間,我們便可觸及到她的笑靨,全然不管那三十八萬千米的時空。但無論如何,我們的想象卻無法達到月亮的背面,因為那里永遠是一片黑暗。人類的想象和思緒,總是在光明的一面游蕩,而且總是伴隨著某些自然的載體而發生。

  金佛山南坡風光旖旎,必先一睹而后快。特別是南川縣志所載頭渡金佛山南坡之轉轉崖,有“風云雷雨之靈”。你不及往,景不自來。金佛山的佛光,總是讓我們對山的那一邊充滿好奇心和神秘感。清南川籍舉人周伯寅先生曾歷游金佛山,其《前游金佛山記》云:“蜀山之甲天下有二,曰險曰奇。奇則有蛟龍之宮,有仙圣之館,有木石羽毛之異,有風云雷雨之靈。”這是對金佛山險奇景象的概括,并將金佛山喻為“蜀山之甲”。可謂桂林山水甲天下,金佛云煙甲西南。

  現在交通發達,不是原來可以比擬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再遠的山、再深的谷,我們都可以驅車前往。但車之所及,無非是將人帶到風景的面前,而無法真正融到風景中去。這就很不錯了,因為我們一旦走進風景中去,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請跟隨我的腳步前往“轉轉崖”,領略一下養在深閨的大山秘境吧!這里有一個靜謐的清新小鎮頭渡鎮,頭渡古為黔蜀之通衢,為柏枝溪第一個渡口,即為頭渡,清時在此建“頭渡橋”,頭渡因此得名。頭渡森林覆蓋率達三分之二,盛產方竹筍、中蜂、中藥材。

  以前從南川城里去頭渡,要翻越一千多米高的黃泥埡口,山路蜿蜒,忽上忽下,景色也是不錯,但路途遙遠。如今,黃泥埡隧道已通車,金山湖水庫也已經蓄水發電,不僅天塹變通途,而且高峽出平湖,游客都蜂擁而至。過了黃泥埡隧道,穿過金山小鎮,便是金山湖大壩。大壩高程海拔八百六十余米,庫容億余立方米,是金佛山水利的重要民生項目。金山湖學名叫“金佛山水庫”,是國字號重點水利項目。站在水庫右岸觀景平臺上,可一覽湖波蕩漾,青山倒映。水庫之末端便是頭渡場鎮所在。

  近幾年,頭渡的鎮容鎮貌煥然一新,得益于金山湖的修建。此前頭渡場鎮在水庫尾淹水線之下,因修水庫,鎮區整體搬遷到新址。橘色的主色調,在大山深處的常綠背景下顯得格外清新奪目。一排排整齊的樓房,街道上一溜溜整齊劃一的門店招牌,顯示這里從閉塞落后逐漸走向繁榮騰飛。

  從頭渡到金佛山南坡,以前是土石泥路,人們出入上下,只有步行,現在修通了南坡公路,平整的柏油公路直通金佛山上而去,一直可以到達牽牛坪、藥池壩、古佛洞。我們今天不要去那么遠,只去領略南坡臺地桌山之轉轉崖,那兒有聞名遐邇的錦屏峰、鷹嘴崖、母子峰、童子拜觀音……

  沿著公路盤旋而上,高高的崖壁聳入云天,似隱似現,似晴似雨,給我們的游覽增添了無盡的想象。人在上升,溝壑卻越看越像天坑地縫,而高高的懸崖山峰,卻總是可望而不可即。“云蓊霧涌,訝頑石之立而佛之,詫野物之跡而仙之。移步換形,各臻其妙。”古人的描述,已經窮其精髓。

  金佛山一級臺地如天地之桌,桌之四周均陡崖聳立,絕壁險奇。清南川貢生童葆生有《轉轉崖歌》云:“游人到此乍停車,四顧茫茫心先惕……青蓮長歌蜀道難,不知曾過巴南否?”青蓮居士即李白,李白曾作《蜀道難》,但他如果到過巴國南部的金佛山,不知道還會不會慨嘆劍門之蜀道難呢?

  轉轉崖,向西可起于金山鎮的甑子巖,向東即到金佛山南天門,縱橫十余里,一溜陡崖連為一體,但崖體上部卻凹凸不平,形態各異,形成不同的景觀奇峰。錦屏峰就在轉轉崖之中段。這一段,巖壁高聳為峰、低缺為壑,共六峰五缺,而下部之巖體連為一體。再放大視野,其峰頂植被呈現深黛色,崖底卻草木蔥蘢,云霧穿行于崖之腰間,似彩帶一般飄逸灑脫,四時變幻無常。此六峰,遠而觀之,猶如六尊羅漢,故又名羅漢山,又如筆架,人稱筆架山。所謂境隨心造,意由心生,近年,由于金佛山旅游之發展,人們再次賦予其新意,將其中四峰想象為“金佛山”三個字,亦惟妙惟肖!

  人隨路轉,我們不止一次被“轉轉崖”轉錯了方位,它時而在我們的前方,時而在我們左右側方。星移斗轉,閑云悠悠!然而,期盼已久的鷹嘴崖呢?情深意濃的母子峰呢?虔誠作揖的童子拜觀音呢?別急!只要你心中有,他們一定會呈現在你的眼前。我們的每一次追尋,不是尋找他物的存在,而是在尋找自己的內心。就像月亮,不管是牙牙學語的孩童,還是白發蒼蒼的老者,都會將桂宮嫦娥奉為神明,把她當作清純圓滿的象征,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那一份清純,也希望得到那一份圓滿。轉轉崖山形多變,不管是慈祥溫暖的母子峰,還是目光如炬的鷹嘴崖,我們都賦予了他們一種生命的意義,恰恰展示著人們內心的期盼和希望。

  我們轉到錦屏峰之側面,站在高穴子觀景平臺上,向西南方側望,那一方錦屏卻已不見,只有一道側峰,似三四只傲立蒼穹之下的雄鷹排成一排。原來,鷹嘴崖不過是錦屏峰移步換形的稱呼。巨大的崖體上突兀形成鷹的頭頸和尖喙,尖喙如鉤,令人生畏,而在其尖喙的兩側,恰到好處地長著凹凸出來的巖石,像極了巨鷹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俯瞰著人世間一切不平事,隨時準備著俯沖下去。它們就像一尊正義之神,在金佛山桌山之上守護著身旁的母子峰。

  母子峰在群山懷抱之中,自成一體,并未與轉轉崖有任何連接。在轉轉崖的保護之下,這對母子正在享受天倫之樂——宛如一位窈窕淑女,身穿寬大長裙,懷抱著她的寶貝幺兒,在玩轉圈圈的游戲。母親的頭上,恰好有一株小樹,如插在女子頭上的傘形發簪。

  如果想看到童子拜觀音,那還真需要有一定的機緣和悟性,就看你是想頓悟還是漸悟了。收回視線,目光投向巨鷹所視方向,云霧繚繞之中,同樣是高崖絕壁,一片迷離,人們看不清,說不明,看不透。童子何在?觀音何在?就像人生,這種混沌的狀態,也總是時時伴隨著人們。有時候,我們需要高人的指點,迷津才得以度過。一陣迷霧過去,對面的山體露出一絲真容,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是巨大的崖體和飄忽的云霧。然而緣分未到,悟性不高,我們看山還是山,看霧還是霧。突然,有先覺者用手機特寫了一張照片,讓我頓悟,似乎立地成佛了。原來我們一直在關注那高高的崖壁,企圖將整個崖體都納入想象的空間之中,卻忽視了細節和特寫。其實,我們只需將目光聚焦于其中一小部分,那個生動而活躍的形象便在腦海中突然冒了出來:在巨大崖體的下部,一巨石坐如觀音,高約三四十米,頭頸眼身及發型分明,盤膝而坐,身子微微前傾,神情端莊肅然,而座前有一小型立石,狀若童子,傾身如作揖,虔誠如是。

  天地有靈氣,均在一念間。每個地方都有風景,而最美的風景總是在自己內心深處。如果內心沒有那一份意向,自然之山形水語也不會激起人們內心的共鳴。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把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變成努力向上的動力,然后我們才會有對山水和未來的熱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