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獅村枇杷園業主謝方維查看枇杷生長情況,為即將到來的游客采摘期做準備。 記者 李佳遙 攝
■ 記者 李佳遙
近日,金山鎮邀請果蔬種植大戶開會商討,如何依托農旅融合發展“后備箱經濟”。
金山鎮海拔較高,夏季氣溫比南川城區低5℃左右,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一大批游客前來避暑游玩。龍山村是該鎮發展避暑游的先行者,全村共有80余家農家樂,村民們把房屋租給游客避暑,順便銷售土雞、土鴨、新鮮蔬菜等農產品,大家都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火熱,加之黃泥埡隧道建成投用、金頭路通車、連接金山的道路提檔升級,從南川城區駕車到金山鎮只需30分鐘,公路的通暢讓金山鎮的“涼”資源優勢更為明顯。金山鎮瞄準這一優勢,著眼“后備箱經濟”,將果蔬產業串珠成鏈,推進農旅融合,著力讓金山晚熟李、高山蔬菜、小河米粉、小河掛面等經由后備箱,去往更遠的地方。
大家踴躍發言,出謀劃策,達成一致——規劃休閑采摘游路線,繪制采摘地圖,制作宣傳資料,相互推介,抱團發展,形成聯動效應,共同打響金山品牌,讓金山鎮成為休閑采摘的優選地。
一場農旅融合實踐悄然鋪開——
眼下,金山鎮龍山村人居整治工程緊鑼密鼓地推進,金山文旅小鎮二期工程如火如荼,來到這里的游客絡繹不絕……
前不久,果農程世貴在院星村新流轉的150畝地里種下了7500株晚熟李。
今年是程世貴種植金山晚熟李的第九年,這一年,他首次擴大規模,在原有300畝李子林的基礎上再添150畝,同時,成立了重慶金渡隆農業有限公司。
2014年,程世貴回到金山鎮發展晚熟李。2019年,李子迎來了豐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采摘購買,當年收入25萬元,去年收入更是達到了40余萬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程世貴的“李子大王”名聲已打響,不少鄰村、鄰鎮以及周邊區縣的果農聞訊前來取經。3月中旬,頭渡鎮的果農就從他這里購買了三百余株李子苗回去試種,并邀請程世貴當技術指導。
說到金山晚熟李的暢銷,程世貴說,最關鍵的還是品種優良。為進一步提高李子的產量和品質,程世貴通過探索實踐,用嫁接的方式培育出了新品種,讓李子口感再上一層樓。
說到未來的打算,程世貴說,雖然目前看來李子的確不用打廣告就能暢銷,但長期來看,還得加大宣傳力度,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人品嘗到美味的金山晚熟李。
來到金獅村1組的蔬菜基地,棚內工人們有說有笑地進行番茄分苗。去年11月,重慶菜優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80畝地用于發展生態蔬菜,據該基地負責人介紹,該地位于峽谷地帶,地勢平坦開闊,不遠處的藻渡河可提供灌溉水源,利于發展蔬菜種植,現場考察的時候,一眼相中了此地,打算在此種植螺絲椒、番茄、萵筍、黃瓜等反季蔬菜。
據介紹,該公司從事蔬菜種植多年,有著穩定的銷售渠道,主要為中心城區蔬菜市場和各大商超供貨。“基地所用薄膜均可降解,肥料也是用的生態有機肥。近年來,生態農業備受關注,金山鎮旅游稟賦優勢明顯,公司打算‘入鄉隨俗’,開辟新的地塊供游客采摘體驗,為金山鎮發展休閑采摘游貢獻一己之力。”基地負責人說。
來到同樣位于金獅村1組的枇杷園,業主謝方維正在果園里查看果子生長情況。果子長勢喜人,謝方維滿是欣慰。
2010年,謝方維回到家鄉創業,流轉了260畝地,種植過花椒、車厘子等,均以失敗告終。2016年,謝方維重振士氣,四處考察,最終決定從成都引進五星枇杷。
去年,枇杷迎來豐收。“大部分是游客自己來采摘的,余下的我們裝筐運到南川城區售賣。”謝方維說,去年枇杷園收入8萬元,枇杷的豐收讓她嘗到了采摘游的甜頭。
今年,謝方維打算把自家房子打造成農家樂,游客采摘完枇杷后可到此吃飯、歇息,這將為她再添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