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鄉村振興“共”之路
發布時間:2022-03-24 09:13:23 來源:南川網
新聞摘要:    游客在鄉村振興示范長廊里觀賞風景。 記者 聶靈靈  春天,樹葉的葉芽慢慢地舒展,花兒的蓓蕾

   游客在鄉村振興示范長廊里觀賞風景。

   記者 聶靈靈

  春天,樹葉的葉芽慢慢地舒展,花兒的蓓蕾初綻,大地萬物煥然一新。鳴玉鎮漫山遍野的五彩油菜花競相開放,粉的、黃的、綠的,一簇簇一片片,微風吹過,淡雅的花草香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

  這是鳴玉鎮向家溝鄉村振興示范長廊春日一景,自去年起,該鎮圍繞“共”字做文章,打造形成鄉村振興“鳴玉樣板”,創造出鄉村建設“鳴玉速度”,鋪就出一條屬于鳴玉的鄉村振興之路。

  產業共生 筑牢鄉村發展之基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鳴玉鎮干部職工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當頭炮”“先手棋”,探索產業共生模式,著力推動農業由單一產業向復合產業轉變,由短鏈發展向全鏈發展轉變,由低端供給向中高端供給轉變,帶領村民走出一條共同發展的產業之路。

  去年,鳴玉鎮在中心社區全面打造向家溝鄉村振興示范長廊,建立起重慶市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南川基地。該項目總占地約400余畝,已打造出“魚稻共生”“五彩花田”等農旅融合項目300畝。

  同時,基地產業按照“政府+基地+聯合社+農民”的開發建設模式,以“水稻+”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由農戶、村集體經濟、社會資本三方共同入股組建股份聯合社,量化股權714股,再按照“433”模式對凈收益進行分紅,即40%用于擴大生產、30%用作股東分紅、30%用作公益金(公益事業及績效獎勵)。

  鳴玉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產業融合、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化解了土地撂荒問題,還提升了土地附加值。“魚稻共生”綜合種養模式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原生態生長的魚和水稻,畝產谷子450公斤、魚100公斤,市場售價分別達到每公斤4元、20元,比傳統單一水稻種植收益實現翻番。“五彩花田”在保障油料作物發展的同時,村民可以就近開辦農家樂、售賣農副產品、就近務工,從而實現增收。

  截至目前,鳴玉鎮在該示范基地籌建垂釣中心、特色民宿、稻香茶館、稻米科普教育館等,新建農家樂2家,成功舉辦“插秧節”“豐收節”等農耕活動,吸引接待游客達4000余人次,帶動戶均增收1236元。

  環境共建 提升宜居家園之美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近年來,鳴玉鎮由機關干部包片聯村、帶動村社干部走村入戶,講政策、辦實事、解難題,有效調動農民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程。

  前不久,鳴玉鎮明月村一場干群齊心的院壩會,讓原本雜草叢生的通社路變得整潔暢通。原來,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長此以往,行走的人少了,通社路兩旁漸漸茂盛的雜草、樹枝竄到了道路上,影響著路域環境和過往車輛、行人的通行安全。“道路維護大約需要3000余元,村里經費有限,無法開支該筆費用。”明月村相關負責人說。

  為改變現狀,在一場村社干部與村民參加的院壩會中,村里邀請村民主動參與治理,10余戶村民全部報名參加,村民們說:“國家為我們建好了家、修好了道路,如今道路環境維護我們愿意無償出力,鄉村環境得到提升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事不是個例。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該鎮群眾通過投勞折資、就地取材,累計節約資金20余萬元。以開展“衛生文明戶”評選為載體,采取精神與物質雙重激勵,促進農戶主動清理生活垃圾、凈化美化居住環境,既激發了村民主人翁意識,也提高了資金投入產出效益。

  以鄉村外在環境帶動村民內在素質提升,這是鳴玉鎮探索出來的改變之路。目前,通過建立村自定、鎮監管的制度,由農民“說事、議事、主事”,加速村民自治進程,建設鄉村治理示范村2個,健全7支人民調解組織隊伍,以法治揚正氣。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入手,大力推行移風易俗倡導行動和鄰里糾紛自我修復行動,廣泛開展“黨員先進戶”“五好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評選活動,選樹一批可親、可敬、可學的“鄉賢”,以德治樹新風。

  成果共享 穩步提高農民之益

  鄉村振興創新是關鍵。鳴玉鎮在明月村成功探索“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撬動模式”,與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合作,發展特種稻基地200畝,得到重慶市農科院李賢勇教授團隊技術指導,打造“三新一高”特色產業,即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增加村民收入。

  該特種稻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開發的新型水稻品種,大米中的蛋白質轉換成糖的過程很慢,適合血糖高的人群食用,特種稻谷市場保底收購價每公斤5元。

  去年10月,明月村26戶村民獲得特種稻產業分紅共計15.0354萬元。村民張榮華說:“黨的政策好,老百姓嘗到了甜頭。”

  去年,張榮華把家里的7畝田地用于發展特種稻,鳴玉鎮通過“六統一、四集中”(六統一即品種、播期、育秧、防治病蟲、技術指導、收購價格統一,四集中為培訓、管理、收割、銷售的全面集中)的要求,采取“公司+聯合社+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聯合社運營,達到化肥農藥雙減,老百姓省工省時省力,促進增產增收,節本增效。

  鳴玉鎮持續在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發力,因地制宜補好短板。以“宜居、宜業、宜游”為目標,“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為指導,用112天打造出集“產業+文化+生態”為一體的向家溝鄉村振興示范長廊;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三社”融合,健全完善股份經濟聯合社決策、財務、分紅等機制,動員農民以土地入股、社區集體經濟聯合社以資源、資產、資金方式入股及部分社會資本(企業)入股等方式,讓農戶實現增收……從宣傳引導、示范帶動、出謀劃策、監督實施等方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描繪著村莊美、百姓富、產業興的幸福畫卷。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瞿明斌攝)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