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聶靈靈
德隆鎮銀杏村,曾經一個交通閉塞、設施落后、產業薄弱的小鄉村。但近年來,每到秋天,四面八方的賓客便會如約而至,單日接待游客量達到3000余人次,是什么讓一個昔日無人問津的小鄉村,成為如今熱門的打卡地?
2月21日,記者從德隆集鎮前往銀杏村,進入村口便是6.5米寬的雙向兩車道柏油路,幾分鐘后眼前的景象就發生了變化,四通八達的“四好農村路”串聯起村子各地,潺潺的小溪在公路旁流淌、寬敞有序的停車場依路而建、房前花園般的院壩別具一格……“我們過上好日子了喲。”說起自家的變化,村民韋清喜忍不住笑,青磚入戶路鋪到家門口,院子前依山而建的花園、池塘,仿佛住上了小別墅。
“隨著黃泥埡隧道、金頭路、頭風路陸續投用,德隆鎮到城區的距離縮短至1小時,區位優勢逐步提升。到了德隆以后游客都希望能走進銀杏村感受古銀杏的魅力。”德隆鎮鎮長彭兵說,銀杏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古銀杏資源,保存著年輪結構完整、跨度最長、植株數量最多、單株樹齡最高的古銀杏群落,歷來是攝影愛好者和游客前往打卡的熱門地。
“可是銀杏村鄉村旅游發展相對滯后。”彭兵介紹,為了改變銀杏村環境差、道路窄、設施落后的制約因素,從2020年開始該鎮對銀杏村鄉村旅游進行提檔升級,因地制宜在銀杏村完成道路新建、升級改造7.2公里,河道整治2公里,新建旅游公廁2座,新增停車場3個、觀景平臺3個,庭院改造92戶,打造“春采茶、夏避暑、秋觀葉、冬玩雪”的鄉村旅游環境,讓銀杏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道路好走了,游客就多了。”2月21日,銀杏村銀杏林山莊負責人楊幫平開始了山莊的準備工作,清洗鍋碗瓢盆、整理住宿房間、擺放桌椅……幾個人在山莊里忙得不亦樂乎,為接待即將到來的踏春游客做好準備。楊幫平告訴記者,得知銀杏村要對鄉村旅游進行提檔升級,他開始經營農家樂。去年,楊幫平的農家樂突然“火爆”起來,秋天賞葉期間單日接待游客達500余人次,日均收入近萬元。
楊幫平的銀杏林山莊背靠古銀杏群,有28間房,能同時提供300余人用餐,他還圍繞白果開發出特色菜品,他說:“旅游提檔升級后,我們收入也跟著提高,山莊發展更有希望。”據楊幫平估算,去年該農家樂毛收入近100萬元,為村民提供10余個就業崗位。
穿過銀杏林山莊,走到銀杏村最具代表性的三棵古銀杏樹附近,依山而建的文化墻、錯落有致的小溪、稻草搭建的產業廊、四通八達的虎皮石小道,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村民韋澤康說:“以往因為旅游設施不完善,游客到銀杏村只能賞葉,時間短。現在來銀杏村,春天可以踏春采茶,夏天可以摸魚抓蝦,6月~11月還將成為銀杏村的旅游旺季。銀杏村的改變,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居住條件變好,村民還通過開辦農家樂、售賣土特產實現增收。”